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与抄袭!
世界羽毛球风云三十年--女双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目录 序篇 进入奥运之路 1楼 第一篇 中韩争霸 印欧搅局1988-1992 1楼 第二篇 中国大衰落连累女双 葛顾冲天起再续辉煌1993-1996 83楼第二篇
1988-2017,三十年,是羽毛球运动快速发展的三十年,进入奥运会成为正式项目后,这个运动项目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女子双打,是羽毛球的五个单项中中国队优势最突出、占据优势世界最长的一个项目,可以说,至少从80年代以后,中国都一直占据这个项目的优势地位,从未衰落,但2012年后,中国队女双的优势不再明显,甚至悲观的看来正在加速衰落,其他国家的进步有目共睹,谁将独领女双项目风骚?那么这篇风云三十年的文章就从女双开始谈起。
序篇 进入奥运之路 实际上早在1970年,当时的国际羽联就开始着手羽毛球进入奥运会的工作,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的是,其实,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羽毛球表演项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对,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羽毛球就被列为表演项目,当时的比赛成绩是: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羽毛球表演赛成绩(未设女双)
亚军:普瑞(丹麦) 季军:沃尔夫冈(德国)、约翰松(瑞典)
女单冠军:中山纪子(日本) 亚军:梁碧媛(印尼)(梁海量之妹) 季军:吉利安克尔克斯(英国)、汤姆博惠(日本)
男双冠军:张鑫源/纪明发(印尼) 亚军:伍文美/古纳兰(马来西亚) 季军:埃里克/德瑞克(英国)、布朗/美瑞德(德国)
混双冠军:吉利安克尔克斯/?(英国) 亚军:Ulla Strand/?(丹麦) 季军:斯特登/?(德国)、梁碧媛/?(印尼)
1972年就列为表演项目,说明当时是考虑设置为正式项目的,但后来却没有进入奥运会,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一等就是20年,1985年6月5日,国际奥委会第90次会议决定将羽毛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经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羽毛球表演赛成功后,1992年,羽毛球终于进入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而各国的较量是从1985年就开始了。
第一篇 中韩争霸 印欧搅局1988-1992
中国情况 中国自从发展羽毛球运动以来,一直较均衡的发展,除混双以外(混双直到1987年世锦赛才由 王朋仁史方静得了第一个混双世界冠军),其他四项均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水平,女双自不必说,一直都是中国队的王牌项目, 林瑛/ 吴迪西、 李玲蔚/ 韩爱萍、林瑛/ 关渭贞、 徐蓉/吴健秋等在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国队的主力,也多次拿到各大赛事冠军。而反观韩国队,在八十年代以前还是寂寂无闻的角色(如果从羽毛球整个发展历史来看,韩国的底蕴远远不如日本,可能还不如美国),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韩国率先在双打项目上发力,三个双打项目均出现了高水平选手,女双中,黄善爱、姜允淑、金练子、柳尚希、 郑明熙等女双选手开始与中国分庭抗礼,在全英赛中,韩国包揽了从1986年到1991年的全部女双冠军。
确定进入奥运会后,各个项目开始为奥运会准备,女双如何搭配出在奥运会上有竞争力的选手成为一大难题,80年代的中前期,单打选手兼项双打还很普遍,如中国的李玲蔚韩爱萍、韩国的黄善爱、印尼的李英华等等,但随着比赛的愈发激烈,技术的越来越细致的分化,单打选手兼项已不太现实,专门的双打选手成为必然,林瑛/吴迪西这对王牌黄金双打,是当时中国队成绩最好的,但林瑛出生于1963年,吴迪西更早,1962年出生,到1992年已30多岁,在当时看来肯定不是最好的结果(不像现在30多岁老将还打得风生水起的),于是,1986年,吴迪西退役后,林瑛搭档了比自己稍小的关渭贞,原本以为这对是要联袂冲击92年奥运会,结果林瑛只坚持了3年,在1989年就宣布退役。剩下的关渭贞,在搭配数人后与 农群华固定下来冲击奥运会。1991年前,中国队的另两对双打是姚芬/赖彩勤、孙小青/周雷,不过成绩一般,尤其是在与主要对手韩国对的主力交锋中少有胜绩。1991年底后,姚芬与林燕芬新组合成绩突出,还拿到了全英赛的冠军,为中国队的女双军团增添了砝码,另外要说一下的是当时的第四双打吴宇红/ 潘莉(没错,就是现在坐在中国队女双教练席上的那位高挑女士),不过她们的职业生涯中除了拿到过1992年亚锦赛的女双冠军外,没有太多的亮点。这样,中国队冲击1992年奥运会女双冠军的队伍组成,分别是关渭贞/农群华、姚芬/林燕芬、孙小青/周雷、吴宇红/潘莉。
韩国情况 反观韩国,配对情况更乱,百搭高手郑明熙先后与郑素英、黄惠英搭档,都取得了不错成绩,最后在1991年郑明熙退役才固定成了郑素英/黄惠英作为第一女双,第二女双是和姚芬/林燕芬水平相差不多的 吉永雅/沈恩婷。这里还要说下,如果说 朴柱奉是男子双打中的神级人物,那么郑明熙就是女子双打中的神一般的存在,但由于其当时主项混双没有进入奥运会,她便放弃了女双没有参加,但1992年的 尤伯杯却突然复出和吉永雅配对打了第二双打,轻松战胜了姚芬/林燕芬,如果她和吉永雅配对参加奥运,估计决赛要被韩国包揽了。
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也有不错的女双选手,但长期笼罩在中韩光环下,知名度不高,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印尼的腾德安/埃尔玛、菲娜西/丽丽、英国的高尔斯、克拉克(就是现在国际羽联的御用解说那位老太太)姐妹、瑞典的本特松/马格努松等等,以上选手在没有中韩高手参加的比赛中可以称霸,但对中韩一二双都没有实质威胁。
奥运决战 最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进行得相当顺利,实力果然说明一切,中韩的四对女双毫无悬念的进入了四强,半决赛两两捉对厮杀,一号种子郑素英/黄惠英2:0轻松战胜三/四号种子姚芬/林燕芬,二号种子关渭贞/农群华苦战三局2:1战胜吉永雅/沈恩婷,这也许就是后来决赛中国不敌韩国的原因之一吧。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裁判因素是大家最常提起的,但我认为中国队输球还是有必然性,一韩国选手获胜欲望更强烈,在场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争胜渴望,而中国两位选手打得闷声闷气,缺乏生气;二韩国选手互相鼓励,互相讨论,形同一人,而中国两人在场上有点各打各的球,我怀疑关渭贞对农群华不满,整场球都有点黑口黑面的,更没有什么沟通交流;三就是前面提到的,半决赛中国耗费了更多体力与精力。
技术特点 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自己的感觉,女双是五个单项中,技战术最没有变化的一项,三十年前的技战术和现在还差不多(是指技战术,不是指能力,我不是古墓派,我始终认为事物是向前发展的),以奥运会决赛为例,双方一开始就在前场展开激烈争夺,都想从接发球开始控制局势,然后通过杀球、吊球、连贯等获得得分机会,单纯的防守,拉高球极少见到,在被动时也通过防守的变化来争取转机。但也不能说和现在完全一样,至少从我看来有以下分别:
一、发球:这是最大的差别,1992年以前,女双还在正手发球时代,基本上当时世界顶尖选手都是正手发球,随同的结果是,发球时站位靠后,不像现在都是顶着发球线,而是偏后10-20厘米的位置,而且发高球的比例相当大。 二、中场争夺较少,如果前场没有获得机会,一般都是通过后场来转换,很少在中场进行争斗。 三、注重动作和步伐的标准性,节奏相对较慢,看以前比赛视频可以看出,选手们击球前的准备动作和步伐都相对要准备较长时间以达到动作的标准性,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速度变慢。 四、比赛之间的节奏上,当时队员都比较实在,基本上拿球就发,没有太多的过场。
虽然中国没有获得第一次奥运会的冠军,但底蕴犹在,女双项目经过92-94短暂的低迷后迎来了更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