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跟雷霆60同期推出的这款产品,成为了李宁又一把发布后就让笔者心念念的球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因为这种一经对眼就产生冲动的红厂出品,就目前而言,只有雷霆60、雷霆70和雷霆80而已。
怪不得有的UP评价这是李宁球拍系列的亲儿子,笔者深表认同。
但细想一下,雷霆60以颜值吸引我,雷霆80以信仰吸引我,而雷霆70对我的吸引似乎是综合性的。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9g,平衡点315mm,6.6mm中杆,长210mm,鱼嘴凹部3mm,参入M40x碳素,调教偏硬,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 VS-63。
第一眼看上去会觉得雷霆70精致又有威严,如果没有记错在官方宣传的时候是让它与“狼”元素绑定在一起的,而笔者认为,这匹狼可能还有点北欧血缘的森林狼。黑色底漆,高亮的银标字体,广泛错落分布在拍框上半部的贴纸,这都是雷霆70那些精致感的来源。不过细看之下这些碎花确实容易产生战损的错觉,好的说法是万一磕碰了也不容易看出来有瑕疵,不好的说法是没有磕碰也很难看出来没有瑕疵。
它的拍框相对收窄,体现出来挥拍的体验比较顺畅,跟雷霆80类似,但挥重比笔者印象中的80更高一点。
卖点是“大厂最廉价的M40X球拍”,而在实际的击球反馈中则确实有一种类似于雷霆80的回弹感,不过拍子的挥重和硬度比后者都略高,所以在高远球的体验中不难发现它的驱动门槛会相对高一点。两拍更大的差异我认为是体现在了拍面甜区的变化上,由于70的拍头略微收窄圆润,导致了甜区面积被压缩,好处是打准甜区后有更好的聚力感,坏处则是更难找到最佳的击球点,容错率下降。如果是想找一把系列更容易使用的高端拍,那么雷霆80依然是首选。
胜利的63线不是笔者所钟情的,在雷霆70上我相信N65/N68这一类并不一味强调高弹性的线材会是更好选择。从出球的质量上看,70的表现坚实而有力,借助偏进攻的整体调教,在对主动球的高、吊、杀动作中都有良好的挥击手感。4U的版本平衡点虽高,但挥重仍然踩在方便驾驭的点上,借力感明显。热身期间的高远球体验,更多是在摸索合适的击球节奏和找准击球点,甜区的变化确实给70带来了与90虎和80都不一样的适应感受。
我能体验到它在挥拍发力中的顺畅,却不容易体验到力量精确传导到球头的快感,主要还是得打得准,换而言之你得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拿好的击球点,得更多地争取打主动球。
拍子的进攻能力,或者说更狭义的在下压当中的表现,相信是众多球友更加在意的点。不过承接上一段的内容,笔者充分打开这拍子的进攻潜能可也是花了不少的时间,至少说明这不是一把简单能打出满意威力的球拍。
在终于抓住适合雷霆70的节奏时,我可以放心地说了,相当凶。论一拍重杀的能力,恐怕不在雷霆80之下,甚至有着更加硬朗直接的反馈会让笔者觉得70在发力轰中球头的打击感更加实在,相比之下雷霆80则是“弹出去”的成分更多。不仅如此,挥重依然得到有效控制,至少相比4U的蓝绿厂某些纯血进攻拍来说,由挥重控制带来的连贯能力横比在平均水平以上。虽然反馈大相径庭,但雷霆70、80和90虎的主动得分能力基本都在同一个档次上。
也要看到拍子在创造进攻机会的造诣,最基础的便是处理网口小球的能力。雷霆70的手感沉稳扎实,笔者就喜欢用带点份量的拍子去处理网口的小球,而这把拍子显然能胜任这一工作。
但平抽挡算是雷霆70的一个小弱项,身段略显笨拙了不够灵活。而且在下手位的抽挡中反拍发力感更为勉强,在被压制时不容易把球顶到位,需要使用者有更好的手指小臂爆发力去实现摆脱。很多进攻拍都有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也是70相较于80逊色的地方。同样道理,在遭遇快速过顶或者被对手打出大角度的球路时,70的挣扎能力也相对来说较为难堪,大概与90水平相当。
总结一下,笔者认为就头重杆硬的属性来说,雷霆70可能是比雷霆80更具有“进攻拍”味道的产品,中杆弹性在线,拍框稳定,且有良好的借力和驱动感,唯独在拍面甜区的适应上笔者多花了不少时间。在连贯性能和防守挣扎的能力上,70也稍微逊色了一点,因此在实际使用时仍然要避免妄图一拍致命的想法。
可以入,毕竟连斯里坎特都换了它上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