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亮剑系列的粉丝可以过来看看这把最新的亮剑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亮剑系列久经沙场,并在大浪淘沙一般的竞争中活到了现在,本身已经非常难得。尽管新的速度拍系列也非常出色,亮剑依然有其自身不被掩盖的特点,其中12是佼佼者。
在新时代,当材料的发展可以满足老同志的升级需求,这种新材料和旧理念搭配的效果如何,是值得期待的。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0.34g,平衡点302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偏高,菱形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27lbs VBS66N。
优雅,确实是很优雅的外观。瓷蓝色的底漆透露出一种细腻的触感,图案对称但在贴纸配色上进行了差异化处理,4点钟方向的金色贴纸看上去一点都不俗,感觉恰到好处。因为仍然是旗舰级别的型号,T头的标志采用了鎏金和暗纹的工艺,光线反射率较高,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中辉光明显。中杆显得更加纤细,虽然没有老亮剑那么粗壮的力量感,但显得尤为精干。
从上手感觉、适应性和挥速上看,基本都是亮剑12的底子,这几方面没有太多可以说道的地方。我不清楚球拍在重量分配上是否有调整,单就与12se磨合的过程来看,二者并没有可以营造出来的差别。同样是72孔的大拍框大拍面大甜区,同样是由菱形破风框极低风阻带来的高挥速尖锐音效,同样是明显的上手球借力感以及均衡重量在抽档时的灵活度,都十分相似。
然后,就是材料升级之后显著改变了。
确实,以往老亮剑说的“发木”硬直感在百洛碳和悬浮手柄的加持下改善了不少,击球变得韧弹了起来。
在发力击球时,中杆的形变感觉变得更加清晰,有较好的蓄力感,一方面在主观上降低反馈硬度和使用难度,另一方面弹性的加持让本来只有“发多少力出多少功”的击球模式多了一点改变的余地。在被动状态下,发力空间被压缩时,凭借材料更新带来的弹性升级,诸如反手低位、过顶这样的来球也能以更高的质量过渡到对方半场。
要说的话,其实球拍在平抽挡方面的手感有所提升。老12的出球偏硬直,在快节奏的短兵相接中会产生响应速度很快的表现,而12se基本上也延续了这种表现,但那只是在击球点比较迎前的较为主动的状态下击球体感。一旦架拍迟疑或者被前场队员的漏球/退虚晃到,那么12SE依然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把球打出去作出到位的抛高。
依然是快,但在原来的基础上,它居然变得更加友善,这大概也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表现吧。
然后,GB版本只有4U这一规格其实是个不那么好的消息,至少是在杀球的环节上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更换了中杆和手柄之后,其实12se在爆发力驱动的出球速度上限方面并没有太多了提升,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当前版本的连贯能力提升了不少,哪怕一拍重杀丢重心被挡了对角线之后我依然有能力通过平抽一拍维持相对的均势。但是在抗扭方面12SE依然不够好,而且本来4U规格就缺少了一点厚重稳定的感觉,加上悬浮手柄的设置进一步柔化了力量的反馈,使得笔者在进行强攻时在主观感受上信心不够坚定。55th在进攻下压杀球上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一种妥协的味道,甚至是年龄上涨带来的疲态。
不是割韭菜,胜利确实在推出亮剑12后继型号的时候想到了用更好的材料和提升它的表现,实际效果也确实可以接受。当前SE和55th的价格已经理性了不少,喜欢的朋友可以补一波为情怀买单。但是二者的打感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对于这种改变倒也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也让笔者想起来前段时间蓝厂对某些旗舰型号球拍推出后继产品时所采用的友好化、糖水化、去硬核化的路线。
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