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回顾红厂N系列和L系列的线材时,它们以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给我带来的感觉是贪婪而多元的。更换了红色包装后,现在的李宁恨不得每一个线径都出一个对应的球线占住生态位,认真数一下,以目前能按正常渠道购入的在产线款数量来说,红厂是唯一两个手都数不过来的。 而在经历了具有明显实验性质的L系列产品后,红厂大概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虽然达成了本土化设计生产的目标,但性能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在宣发引起的流量退潮后,并没有给品牌带来明显的好口碑提升。 今年LT系列的推出,恐怕就是围绕这个痛点做的文章。这并不是变天,L和N系列仍然在产,LT最多也还是一次实验,如果反响良好那么这个技术将会进一步以LT其他型号的形式发展下来。 一款系列不可能平白无故就被推出,李宁在LT系列的拍线上也投入了一记新药,即官方宣传的纳米碳管CNT,一个经常能在球拍科技中看到的材料,LT本身有潜力独当一面成为弹纳米管加持的专属系列。往线材中揉入各式的碳元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石墨烯这种材料就更早地用于提高拍线的反弹性、音效和抗温度变化中。而这次的CNT加持相信也是为了更好地针对手感和弹性这一需求。 但是在实际体验了一把LT66后,它并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没办法,XB63太深得我心,凡是跟“高弹”沾边的线我都不自觉地将XB63作为坐标原点,而LT66无法在手感上击败前者。 这次的试用平台是神速60,算是笔者熟悉的一款装备了,但搭载了常用磅数的LT66之后,它没有给球拍带来更加充沛的爆发力。线材的弹性在一众0.66mm的线中并没有显得出色或者落伍,中规中矩,但硬度比我想象的要稍低,拍面形成了比平台期BG66U略低一点的持球感。击球反馈并不清爽,显得有点糊,起初我以为是自己没有打中蛋头拍甜区所导致的,后来给朋友体验后也得到了同样的反馈。 实验失败了?不,兴许是我一开始就没找到真正的实验目的。 尽管手感谈不上多惊艳,但重杀时的音效和实际的进攻效果都不错,同时轻微的持球感搭配粗糙的线衣让我在包切、搓放的技术中更容易打出高旋转的球。LT66可不管手感好不好,其进攻和控球两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认可的。 而且,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它的保磅性能和耐用性能高得可怕,三周过去了拍面性能没见明显衰减,线衣也不起毛,甚至在大力切击球头后都不怎么跑线,这种用起来省心的感觉隐隐有超越XB系列的风范。 后来给送我体验款拍线的朋友讨论了一下,原来LT66顶着“高弹”的包装,实际主打的还真就是耐打耐用性。从别的维度胜过竞品,这还真是我没有想到的地方。而且穿线师应该会比较青睐这款器材,从穿线的难度上说虽然LT66稍软,但线衣结实不滑腻,不容易发生绞线,而且走线手感顺畅,能降低单项业务的工作强度。 目前来看,价格最可能是削弱LT66竞争力的因素,但这一切都只能等初发的流量过后、回归理性的市场给出的答案了。反倒是使用结束后,笔者会更加期待日后与LT61的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