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没有要求1982系列永远保持硼纤维或四轴中杆之身。我不是恶魔。
可是,M50是什么意思?你的材料发展怎么了?你还只是B251吧?再这样下去,你B270用上65T,B280用上80T,最后变成八岐大蛇了。
作为装备党的须佐能乎,我可能得打败你,真的。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89.42g,平衡点300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薰风JS-65。
比起波力混乱的产品堆那么些花里胡哨外观的球拍,笔者有更大概率对深色简洁布局的产品抱有好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范式虽然容易沉闷但能有效遏制波力美术部门天马行空的想法。B251以黑色漆水打底,哑光质感,乍一看颇有玄武的风范,但在贴纸的应用上更加精致,不突兀。可以说这次1982的三个版本里,这把纸面硬度最低的款最符合我审美。
1982系列确实很经典,B251在刚拿起来掂量的时候让笔者非常熟悉,其本身的重量分配和硬度调节也是遵从了以往的配方,在手上有稍强的份量感但并不夸张,仍然是重一点的偏进攻拍质感。倒是波力的这款流体盒式拍框貌似做得越来越细了,也有可能是漆水厚度得到进一步压缩,整体观感紧致且挥速上乘,双打前场也能好用。
但是,它的与众不同在我热身打出第一拍球时就能体会到了——反馈,是这把B251可以独立于其他1982存在的主要因素。
我还是先叠个甲,万一之后波力像是被私人侦探抓奸出轨拍照拿好了证据一样被说没有用M50那不是糗大了?
所以,暂且抛开目前关于这把球拍有没有用M50的争论,作为一位几乎没有缺失任何一代1982甚至是商家延伸品的用户,我能体验出B251在打感上区别于以外基于46T+40T四轴或是硼纤维中杆的版本,发力击球时拍面传来的信息更多,让人有种出球更加扎实的体验。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尽管球拍的底色仍然是比较全面的类型,但这种反馈质感让球拍所能诱发的使用欲望更强,无疑给球拍往进攻拍的方向又前进了一点。
但1982系列一直以来都不是爆发力的绝缘体,虽说有这种新材料的光环,但哪怕放到纸面上讨论也不过8%不到的单层面料性能提升,能对球拍的侵略性增加多少潜力?笔者并不抱太高期待。
然而在状态好的时候,获得充分发力下压的机会时,不算很硬的B251确实能展示出硬汉风采,出球刚猛有力,杀球有势大力沉的感觉,这对一把4U规格的全面型球拍来说有一流的水平。拍头份量稍高的同时,中管里蕴含的弹性势能池相当深,以韧劲蓄满形变后能爆发出具有相当力度的进攻效能。其对体能的要求比糖水拍超纲,但对比其能打出的输出,打起进攻来非常划算。
B251一如既往的稳定为球拍打造了足够高的下限,而这种稳定并不局限于控球这种狭隘的概念上。虽然整体硬度中等偏上,但出色的借力感和弹性让它在处理上手的主动球时可以打出各种球路,舒适将球打到想要的位置,容错率很高。拍面适中的吃球在降低发力难度的同事也放大了使用者对球头的掌控感,无论是后场的吊球滑板还是网口的搓勾放推都让人信心十足,即便是遇上身体状态不好发力感觉稍差的时段,依靠这种保底的保险还是能参考老油条的打法维持住场面不落下风的态势。
倒是还有一个一直以来的问题还需要强调一下,以笔者的能力还是说不上B251是一把中前场有多么凌厉表现的装备,偏高一点的挥重和过长的中杆让球拍在更快节奏的平抽挡和封网中表现黯淡,只能说堪用不拖后腿。与此同时,我认为B251乃至252和253的减震做得并不好,以致于跟以往相当的挥重意外第引起了我老肘子的不适。所以尽管它已经很好地照顾到体力或是状态不好的球友,但对于有基础伤病的使用者来说,在被动或是反拍发力的场景下它仍然会让人吃一壶。
不过,太子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至少也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建设能力去应对舆论的来势汹涌,瓜爆第四天就上邦多利直播实属好评。然,JTTY真不熟,不及眼镜圣青木(唐突结尾)。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5-8-4 15: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