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羽在线社区


找回密码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50562|回复: 58

中国体育最傲娇标准标志性群体,中国女双,盘点历史上我们黄金女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使用道具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中国羽毛球女双可以说中国羽毛球,乃至中国体育一个标志性的单项,我们在奥运会总共六次登顶,中间历史性五连冠,你要知道中国体育在单个项目实现奥运五连冠以上,基本全部来自跳水和乒乓球,这唯一除乒乓和跳水以外的单项,就是中国羽毛球女双
中国女双登顶世界第一的组合,历史上总共有23对
开山探路:林瑛吴迪西李玲蔚韩爱萍,林瑛关渭贞,关渭贞农群华,姚芬赖彩勤,姚芬林燕芬
低谷到巅峰爬升阶段:1992-2000 葛菲顾俊,秦艺源唐永淑,杨维黄楠雁
最强阶段:2000-2008 黄穗高凌,杨维张洁雯赵婷婷魏轶力张亚雯魏轶力,杜婧于洋
走向低谷前内讧阶段:2008-2016 张亚雯赵婷婷,成淑赵芸蕾马晋王晓理,于洋王晓理,田卿赵芸蕾,包宜鑫汤金华骆赢骆羽
再次起飞阶段:2016—— 陈清晨贾一凡谭宁刘圣书
对世界女双产生发展,我觉得有三对标志性的组合,林瑛吴迪西,葛菲顾俊,于洋王晓理,其实还有韩国几名女双也对世界女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引导,这个后面再说
开山之路第一人 林瑛吴迪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一个赞一个146
2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1 | 只看该作者
在羽毛球没有进入奥运会之前,或者说在中国羽毛球刚刚进入BWF的体系时候,那会的双打还有大量的单打球员来兼项,而中国羽毛球当时也是以单打为主,双打大部分都是单打淘汰过来的,这些人里,第一对对世界女双,产生革命性引导的就是福建队出来林瑛和吴迪西
她们出现对世界羽毛球女双冲击,第一次形成前后分工概念,第一次形成双压风格的组合,基本奠定后面整个世界女双进攻模式发展的主基调
但又是因为单双打兼项的体系影响,这时期不少队员单打痕迹非常明显,因此这时期女双球员更注重脚下步伐节奏,动作的标准和一致性,如果拿羽毛球双打基础教学,早年林瑛和吴迪西可以作为启蒙学球的录像范本,因此不少单打强强联合女双,在此时世界女双也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那会中国女单两位一姐李玲蔚和韩爱萍,是当时仅次于林吴的世界第二女双,除了李韩的女双,还有孙小青/周雷,徐蓉/吴健秋都是女单强强联合产物,在当时世界女双成绩都有一席之地
在吴迪西退役之后,林瑛的搭档换成了广东的关渭贞,关是中国女双第一代后场大炮

林瑛关渭贞,1987,1989年世锦赛冠军,历史第一对卫冕的女双
回复 支持 2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3 | 只看该作者
后面随着林瑛退役,关渭贞的搭档变成了广西的农群华,农群华的水平比林瑛和吴迪西都要差一些的,后来再加上关年龄增加,以及跟林瑛同时代女双相继退役,新生代的姚芬/赖彩勤,姚芬/林燕芬,吴宇红,劳玉晶都很难撑起二双的重任,因此中国女双在世界女双竞争开始下滑了,而80年代跟中国女双同时期,韩国双打开始崛起了
跟丹麦,印尼还是大马不一样,韩国是几个羽毛球强国崛起最晚的,他们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来的,跟印尼丹麦那种三四十年羽毛球文化没得比,但是韩国正好抓住了当时世界羽毛球发展不平衡各国重视单打的体系上,韩国反其道而行主抓双打(最有代表的大家去看一下韩国体育大会,也就是韩国全运会,他们设项目只有三个双打没有男单和女单),说明双打成为韩国体育发展主打从很早的融入政策的主基调
而80年代,韩国也出来不少优秀的女单黄善爱,金练子,郑素英。。。也都把主攻方向放到女双里,包括韩国第一代双打之王朴柱奉,他最早汤杯也是主打男单的,而且还赢了不少高手呢,所以韩国双打个人能力基本优秀选优,因此那会韩国女双很多队员个人能力甚至比我们女双还要强,像郑素英她是第一个在女双后场大规模使用跳杀技术的后场
而且韩国女双崛起,也把现代女双另一套体系融进世界女双发展里,像防守反击的概念,分球技术落点要求,还有多拍控球打多拍拼体能的体系,最早都是韩国女双为了对抗中国女双发展出自己另一套的双打模式,当时碰到韩国女双,大家都说打不死你也要累死你,基本拼下一对韩国女双,体能就被就耗完了,所以那会没有人愿意跟韩国女双打
这会韩国女双代表性,就是她们的百搭天后郑明熙,跟朴柱奉组成历史第一代黄金混双,职业生涯总共就输了四场,历史接近百分之97断层胜率,这个纪录估计也不可能有组合能打破了

而女双部分,郑明熙先后跟郑素英,黄惠英搭档过,都取得不俗的战绩
郑明熙 /黄惠英,1990年全英女双冠军,1989年世锦赛亚军
郑明熙 /郑素英,1989年全英女双冠军
后面随着91年郑明熙退役,韩国才有真正的第一对黄金组合,郑素英和黄惠英(1991年世界杯冠军,1992年奥运会女双冠军)
这里面我还要强调一下郑明熙,真的可以说第一代双打女王,不只是混双战绩,她的女双团体赛战绩,在1989-1992年对中国女双保持全胜的,这里面最有代表性1992年尤伯杯,郑明熙临时复出,搭档吉永雅帮助韩国女双拿到关键性的一分,战胜国羽二双姚芬和林燕芬,国羽最后靠三个女单才保住了那年尤伯杯,可惜混双进入奥运会太晚了,要不然双打奥运冠军真的会有郑明熙一席之地


本帖最后由 球数据整理50 于 2025-11-5 17:58 编辑
回复 支持 9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15 | 只看该作者
在1992年尤伯杯中国女双连丢韩国两分,中国女双下滑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中国羽毛球兵败巴塞罗那之后,中韩女双交手中国开始占据下风的时候,中国女双乃至中国羽毛球那颗救命稻草出现了,我们的黄金搭档——葛菲顾俊
葛菲顾俊战绩,我不用过多介绍,去网上查战绩都能罗列出一列列恐怖的成绩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葛菲顾俊的出现,是世界女双发展第二次发展引导,而且真正革命性,比林瑛吴迪西的时期还要更彻底,现代女双所有技战术体系都是在葛菲顾俊时代完成的
林瑛吴迪西当时确实有前后分工的概念,但是没有一个真正意义,谁主攻前场谁主攻后场的要求,更多还是像单打队员跑位,你在后场那我就在后场杀,前场的人把网前守好,你看上去这个体系很全面,但是如果说单项技术发展精英模式,前场和后场队员体系很难兼容的,后场杀球力量练多了前场手感相对会下降,所以为什么世界女双发展没有出现一个,前场顶尖后场也是顶尖的球员
这是我们说,葛菲顾俊对于世界女双发展第一个变化,前后分工技战术更加明确
第二个,就是发接发体系改变,在1994年之前,当时世界女双还是以正手发球为主导的,但是葛菲顾俊开始以及韩国另外的一对吉永雅张惠玉,世界女双发球体系开始朝着反手发球为主导,你要知道一直到1996年中国混双队员那会还都以正手发球为主导呢,随着反手发球开始成为主导后,网前撕扯相对于1992年之前更加的激烈,中国混双传统女双主导网前,男选手负责后场补位和杀球,也是葛菲的时代奠定的
第三个,葛菲顾俊对世界女双另一个冲击,男子化意识雏形以及全面技战术的意识
1993年葛菲顾俊全运会崛起,她们出道就战胜了队内的一号姚芬林燕芬组合(1992年奥运季军),很快在1994年上位成为主力了,当时葛菲顾俊给中国女双队内冲击就是攻防的速度,无论是葛菲前场封网意识,还是顾俊后场连贯节奏,明显提升一个档次,之前女双更多还是以控制为主,拉吊比例在当时世界女双形成一种潮流的,但是攻防男子化,更强主动得分能力,葛菲顾俊是第一对做到的。
另外全面技战术意识,葛菲顾俊除了分工明确,攻防节奏快一档,她留给同时代女双更震撼的是她们的落点意识,有些球迷总说拿过去的队员跟今天队员对标,是关公战秦琼,但是葛菲顾俊真的可以关公战秦琼,因为她们落点意识领先一个时代的,尤其葛菲的网前落点,经常把球捅到对手空挡以及结合步的位置,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效果有时候出奇的好,她们的分球分散到对手很难受的位置,这是葛菲顾俊特点的招牌,相反现在中国女双更多变成打实力了,更强调速度力量,相反落点精准要求实际没有葛菲顾俊做的好,这也就是为什么葛菲顾俊可以关公战秦琼的原因
就说这几年女双发展,日本女双崛起的时候大家感觉女双更强调多拍成为主导,而凡尘上个周期称霸大家在中前场争夺更加激烈,而葛菲顾俊是融入不同的技战术体系里,作为自己比赛全面阅读能力去支撑


本帖最后由 球数据整理50 于 2025-11-6 16:54 编辑
回复 支持 1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前天 17:2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前天 17:3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43 | 只看该作者
起起伏伏,恩恩怨怨的进攻派极致组合——于洋王晓理
对于现在的球迷,对于于洋王晓理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假球,内讧,抓马上,但是这对组合对于世界女双发展,球迷很少拿来讨论的
我个人认为,于洋王晓理,是葛菲顾俊之后,对世界女双发展最后一对在进攻推进火力的贡献,顾俊退役之后,中国女双重炮手很多,但是在速度,力量,连贯,还有落点,唯一能跟顾俊媲美,只有王晓理可以一战,甚至王晓理身高优势,在进攻输送的火力甚至更强
不用说别的,连贯,现在中国女双后场几乎仔细分析来讲,都是有问题的,都很难保证拍拍重杀,一旦全力重杀后,发力动作太大,下一拍还原很难保证下一拍的跟进,这需要极强腰腹力量和出色的发力体系
而且于洋呢,很多球迷也没有注意,她的网前接发是很男子化的站位,大家可以去看看2013年全运混双比赛,很有代表性的于洋男子化打法的风格
于洋王晓理的出现,是把女双打法真正朝向男子化速度力量开始迈进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一对组合能做到,虽然我们不少女双后场都很强,在很难保证连贯,这也就是她们跟于洋王晓理的差距,很难做到男双体系互相补位的要求

而于洋给中国女双后面球员另一个带动,后起之秀都大面积开始使用跳杀了,那会陈清晨,黄东萍,李茵晖,还有刚出道谭宁,都是清一色拍拍跳杀,但是她们落点意识没有于洋那么强,于洋的跳杀只有变节奏的时候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后面整个中国女双跳杀使用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跳杀不是什么稀奇的技术,上世纪70年代印尼不少球员就已经开始用了,但是真正把她融入到技战术的第一位韩国的郑素英,但是整个世界女双发展使用跳杀也不是很多,因为很难保证连贯,所以造成黄东萍这些人这些使用跳杀比例开始减少了,回归到正常的女双体系里
本帖最后由 球数据整理50 于 2025-11-5 17:51 编辑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前天 17:49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于洋,王晓理我觉得是不如高龄黄穗的。
回复 支持 7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前天 18:0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8:0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女双这23对里,留下长时间统治力甚至续航,历史地位超高
林瑛吴迪西,林瑛关渭贞,李玲蔚韩爱萍,葛菲顾俊,高陵黄穗,杨维张洁雯,于洋王晓理,田卿赵芸蕾,还有陈清晨贾一凡,只有这九对,剩下的组合,在中国女双历史长河里,只能说留下了匆匆一页(今年新科世锦赛冠军除外)
而我们24对里女双里,除了包宜鑫汤金华和双胞胎大赛战绩比较掉价,剩下的最差也是三大赛前三名(其实季军组合也没有一对,言外之意我们登顶世界女双差的大部分都是世界亚军)
没有单人世界冠军组合
秦艺源唐永淑,1996奥运季军,1997世锦赛亚军
杨维黄楠雁,2000奥运亚军
高陵秦艺源,1999世锦赛季军,2000奥运季军
魏轶力赵婷婷,2003世锦赛亚军
张亚雯魏轶力,2006世锦赛亚军,2008奥运季军
成淑赵芸蕾,2009世锦赛亚军
马晋王晓理,2010世锦赛亚军
这里面,有一位女双特别神奇,拿了三次世界亚军,而且跟不同的球员,而她的三个搭档都有单人大赛冠军,就是目前中国女双一队助理教练——魏轶力

没有世界大赛冠军,每次大家讨论世界女双,魏轶力绝对忘不掉的一位
本帖最后由 球数据整理50 于 2025-11-5 21:57 编辑
回复 支持 1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前天 18:1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前天 18:18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葛菲顾俊的比赛既能赢球观赏性又很高,是我最喜欢的羽毛球比赛,高陵黄穗的也不错,再往后就都是两个人轮转大力杀球的了,中前场封网少很多
回复 支持 6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前天 18:2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葛菲顾俊就不说了,高崚黄穗全英6连冠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前天 18:38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前天 18:42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前天 18:48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前天 18:52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孙小青后来去瑞典了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前天 19:18 | 只看该作者
王被暴君耽误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前天 19:3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太厉害了,感谢分享!希望能更更中国男单的厉害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前天 19:3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高崚秦艺源没有世界第一
前面姚芬/赖彩勤当过世界第一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手机APP|商务联系|招聘信息|中羽在线 ( 闽ICP备19012345号-2 )

GMT+8, 2025-11-7 00:00 , Processed in 0.04435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