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承认,三大厂中对红厂的涉猎是最少的,这源于笔者开始成体系接触羽毛球运动的时间点在2011年左右,而彼时的李宁羽毛球部门哪怕是达成了与国家队的合作也还是一只产品上的雏鸟,没有太多声浪。
我早在那时就固化了思维:绿厂断层第一,蓝厂捡漏第二,其他国产品牌则都是野*。
我也确实要补一下红厂的中低端产品了,就目前而言中生代的产品其补完难度相对较小。
参数:4UG6,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3.6g,平衡点291mm,中杆长215mm,硬度偏低,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磅李宁1号线。
样拍成色较差,不过这回跟风刃框巨容易磕碰掉漆的那个刃口无关,是单纯的保存不当。这把拍子并没有像WS72那样在较为低端的产品中也保留了很高的外观设计感,只是在延用风刃系列的设计语言基础上在拍框上部换了明黄色的涂装。同时,拍头部分的刃口较为圆润,锋利的侵略感有所收敛。
机翼恒定系统、力学优化拍框、空气动力学截面系统、超导纳米、UC碳纤维、纤细高强度仿生中管这些耳熟能详的配置其实都有用在风刃300上,不知道这些科技是噱头还是真材实料,反正能显得拍子三围丰满一点。拍子在手中的份量较为均衡,没有特别显著的头重感或者扎实的挥拍反馈。
之前用过不下5把风刃,在拍框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必要再对这个72孔的线床特性进行赘述。有一点要说的是,尽管甜区大,尽管中杆软,击球后那种发木的反馈在风刃300上更加明显。
我对风刃框比较满意的一点在于其抗扭和指向性。只不过这个框在结合到一根低端中杆了之后就变得有点hold不住了。推挑两底角的长球路或者头顶区往下点的那一下软压相比其他拍子更容易出界,似乎击球瞬间拍面的指向与自己所想不符。作为一把简单好用定位的球拍,我无法再这一点上要求更多。
然而,在连续挥拍架拍中,拍头一直在甩动,中杆回复速度不够快,所以虽然拍子灵活,在连续的抽挡中有种逐渐游离在不听话边缘的感觉。
虽然发木,但风刃系列出球的干脆感得以保留,使得击球具有愉悦感,会让笔者感到糖水。拍子的重杀质量其实并没有超出同定位球拍的中上水平,但在更容易打出形变和连贯的同时,让体验感提升,是一件能提起人进攻欲望的事。
而且较为让我意外的是,风刃300的小球反馈还不错,不容易弹高,时不时能在对抗中做出高质量的搓放和勾球。这也许就是大拍面带来的优势了。
这么看来,在中低端品类球拍的竞争中,绿厂毫无疑问仍然是最拉胯的那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