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对于装备,客观的硬性参数叫“测”,主观的体验感受叫“评”,加在一起才是“测评”。也正因为“评”的不统一,一段时间以来的论坛堪称硝烟四起。每个人都会有点“非主流”的观点,我也来谈点自己的主观感受,无意引战,如果以下言论能引起某位坛友的共鸣,来原地拜个把子吧!
一、完全穿不惯YY SHB01/02系列 在2013-2014年01大火的期间,曾经去实体店试穿过2次01和1次02,平时可以穿275mm 87LTD和SC6的我,只能勉勉强强挤进290mm的01,而且脚剧痛,对我来说足弓和前掌不是包裹感,而是压迫感!试穿285mm的02稍微好一点,也没好到哪里去。
二、完全感受不到NS9900的神奇之处 在2010-2012年期间,比较集中的试用过四支CH 3UG4的9900,在拍线磅数手胶这些变量控制很好的情况下,四支拍至少三种手感,几乎可以准确地通过手感来确定球拍的主人是谁(那时候我还是个菜鸡,体会都如此之明显),2014年以后又试用过两支原色的9900,也是能体会出明显差异,鉴于此后的黑金红金黑红以及2011世锦赛的紫青双剑我都没用过,只评论原色的话,9900是我见过的YY个体差异最大的型号(PS:其次是ARC11,最稳定的型号是VTZF2原色,另外我过手及试打的VT70原色表现也很不错)。
三、完全不能接受LN S1手柄 对我来说,最合适的球拍手柄,应该是LN S3/YY G4,搭配去底胶缠402毛巾胶的厚度。其实LN S2/YY G5在全新的时候,搭配底胶+标准缠法102也是最合适的,然而用一段时间之后底胶变薄,就有点握不住了,明显可以感觉到握细柄球拍打球以后,持拍手大拇指根部的肌肉抽动着疼,曾经出现过打完球吃饭握不住筷子的情况。然而在换了系列名称以后,李宁绝大多数新品拍都是S1柄,试打朋友的风动9000C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然而阻止我个人购买9000C的原因就是S1柄。(后来机缘巧合收到了一支S2的7000B,无底盖贴纸无李宁印的单钢号版本,泪目)
四、几乎完全不能接受手柄去底胶 原因基本上同上一条,除非是S3/G4手柄去底胶缠毛巾的情况,否则我所有的球拍都是不去底的,极个别旧拍或者收的二手,也会千方百计找到一条底胶换上。去底胶缠缓冲膜的感受我也试过,接受不来,而且缓冲膜的性能衰减很快,对我来说只能在底胶被捏扁以后微调手柄的时候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
五、完全提不起对ARC10/11的兴趣 不可否认的是,这俩货都是好拍儿,然而对我来说真的无感,偶尔用一下体验个新鲜劲儿还行,但热度也就仅仅持续一两局而已。说好一点叫粘球的包裹感,说难听一点就是拖泥带水不干脆了,这个手感可能适合很多球友,但我真的欣赏不来,曾经机缘巧合获得的SPIP A10TH,以一个纯粹的友情价甩给了大学球友(这个哔还以友情价格收了我的一支JP VT70,看在他丢了A11TH的伤心份上,就这样吧)。
六、感觉LN的大部分球鞋都很好穿 定制版小黄鞋一代,穿越者二代,HERO一代低帮,都曾经作为我的主力款球鞋并长期使用,此外还试穿过音爆一代,锋影PRO4.0,HERO2TD等热门款式,所谓的“前掌宽似海”的问题,我并没有体会(但是印象里小黄鞋在上脚前期有磨小脚趾的情况,后来可能是撑开了)。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以后可能随时补充或者再开一帖。
对于装备,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自然都有不同的理解体会。我们应该求同,当然也允许存异。举个栗子,客观来说,65Z2的假碳板风波,在中羽被实锤的应该是没有翻案的可能了,但这完全不影响有一部分对抗扭和支撑不敏感的球友仍然喜欢这双鞋。
从很多球友的发帖提问、给我的私信以及其他渠道与我的交流来看,还有很多人在会用价格高低、型号数字大小等莫名其妙的条件来判断球拍的好坏,甚至还会有人在对比A型号和B型号球拍的时候,一定要较量个子丑寅卯出来——殊不知如今被趋之若鹜的VTZF1当年被清货到5XX元都卖了两个多月,曾经停产又被炒上高价以至于复产的蓝亮剑12,价格在定位时也仅仅是个中高端的价格!器材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应该入手并珍惜的。
还是那句话,衷心感谢各位愿意分享自己真实器材体验的球友。但是,也希望各位看官,能容得下异于常人的声音,可能同一支球拍在你自己手里,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打感都不一样,更何况跟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呢。
结尾附图一张,希望是本年度稳定不变的全家福(用作收藏的全新老黑901就让他歇着吧)
本帖最后由 风羽者 于 2022-9-6 21:4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