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所说的“大赛印象误区”,指的是一种仅根据大赛表现判断和定夺一切的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晕轮效应”,或者说是“光环效应”,说得通俗点就是“开局看大赛,剩下全靠想”。
我说起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感而发。以前没人做过数据统计那也罢了,但现在已经有数据帝将球星的各种数据都详列了出来,我本来以为这些客观的材料会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人们印象流认知的偏差,但这种事似乎并没有发生。
现在,“大赛印象流分析”仍然在球迷对球星的认知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有人仅根据谌龙16年拿了奥运冠军,便以为当年他的整体表现也很强势,这实际上就是在由奥运冠军造成的“光环效应”下,以点概面了;有人仅根据李宗伟08奥运决赛被林丹吊打,便以为整个北京周期的他都比较弱,甚至没有竞争力;还有人仅根据林丹04、05年没有大赛冠军,便以为这两年的他很一般,实力跟06年差距很大,等等。
如果仅仅是比较球员成绩的优劣,或者历史地位的高低,那么不可否认,大赛成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指标。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无论是评判球员哪个方面的内容,都一律把大赛表现作为主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或者仅根据大赛表现进行推测或猜想,得出了不少与客观事实存在较大偏差的认知,这其实是形成了依赖并且有些滥用了。
有些人只对大赛表现感兴趣,对仅根据大赛表现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也不在乎,这个我无话可说。但我相信,这里应该有不少球迷是想了解球员最真实的情况,追求更客观的认知的,他们只是苦于无从下手,而在潜移默化中追随了“大赛印象流分析”的主流。对于这部分球迷,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不宜再仅仅停留在对球员大赛表现的了解上,而应该全面关注球员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球员的各种数据都是他本人在场上打出来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只有综合起来看,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取舍,实际上都会割裂数据的整体性,不利于问题的分析。
第二,面对不同的问题,要考虑各项指标权重分配的不同,有时甚至需要考虑其有效性。比如说,如果是分析球员的历史地位,那么成绩尤其是大赛成绩的权重就很大,其他诸如胜率、世界第一周数等的权重就很小。但如果是评判球员的年度稳定性,那么胜率的权重就会比较大了。这时候,大赛成绩的作用反而没那么大。总而言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律套用相同的指标,采取相同的权重。
第三,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比如在分析球员取得的成绩时,既要考虑他自身的实力,又要考虑到外部的竞争环境。球员的成绩总是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的,与竞争环境根本无法割裂开来。脱离竞争环境,仅仅根据成绩来判定不同时代球员的实力高下,这根本就是不科学的。
认识一个人,首先要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常识。粗略地看,本世纪前二十年男单竞争格局的演变,与东汉三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是具有较高的重合性的:
东汉三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曹操脱颖而出→曹操称霸北方,一超多强→曹操南下征讨刘备→曹孙刘三足鼎立→两晋时代。
本世纪前二十年男单竞争格局的演变:雅典周期群雄逐鹿→陶菲克、林丹脱颖而出→北京周期林丹称霸,一超多强→林李世纪大战→林李谌三足鼎立→桃、安两晋时代。
2020年之后,桃田受伤,安赛龙东征西讨,收拾乱局,实现短暂统一,将自己的王朝从东晋发展到了隋朝。
人物对应:林丹→舍我其谁的曹操;李宗伟→屡败屡战的刘备;谌龙→“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孙权。至于陶菲克,只能委屈他当个袁绍了,至少他们都有“高傲”与“华丽”的特点。
安赛龙本应是雄才大略、气吞天下的隋炀帝,但隋炀帝穷兵黩武、不惜民力,而安赛龙最近在连续作战之后,懂得休生养息,深谋远虑,已经有唐太宗之风,而他的王朝也极有可能从隋朝进化到唐朝。
上面只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对应,如果是以成就来对应,那么陶菲克、林丹就不再是袁绍、曹操,而是秦皇、汉武了。
有些偏题了,最后附上两篇文章,以供参考:
谈冠军、胜率与实力、竞争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羽毛球男单各种数据的价值与意义分析|胜率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