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近期胜利在球鞋方面有了新的理念,内置中底。目前这种类型的产品不多,只有VG1和VG11两款。这两款球鞋搭载的内置中底科技取代了鞋垫+中底的传统思路。
从科技角度来讲,内置一体化中底确实有着不少实用优势,其中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取代了传统的鞋垫,众所周知,传统鞋垫确实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材料的抗疲劳性很差,很可能穿一两个月鞋垫就扁塌毫无弹性了,这个缺陷一方面会减低球鞋的缓震效果,还会影响足弓和球鞋的贴合度。而内置中底球鞋因为高弹缓震的中底材质,穿的越久越能感受到足底的舒适。
一体化内置中底融合鞋垫和中底的设计,除了能直接有效的改进传统鞋垫的缺陷,对脚感的舒适度也有很大的提升,据我观察,内置中底的脚床面会根据羽毛球运动的发力方式,将脚床面设计成符合足底人体工学的弧度,三足弓的位置隆起,使得脚底能与球鞋近乎完美贴合。但是这个完美贴合也仅限于一般情况,我感觉VG1球鞋不适合扁平足或者胖脚选手。传统球鞋由于鞋面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贴合,空隙比较多,脚在里面蹬,鞋再蹬地,防护支撑是有瑕疵的。而内置中底除了保持传统中底的性能外,一体制成,可以对中底的形体进行塑造,贴合度明显优于传统。
另外内置中底还采用了外缘环状侧墙设计+足跟稳定杯型设计,这个细节的改进,能大大提高脚掌两侧的包裹性。实战过程中,侧向还行,不过VG1的后跟我觉得会偏高一点点。由高弹中底材质成型侧墙直接包覆脚,不像传统球鞋,侧向支撑在大底与鞋面之间。
以上这些优势,确实能让我感觉到,一体化内置中底确实有很大可能会在未来羽毛球鞋的发展上是个新的方向,但我认为同时也要克服颠覆传统带来的质疑和批评,我坚信再好的科技,当它运用到实际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需要克服,就例如目前的一体化内置中底的设计主要针对常见的标准脚型,那对于一些平底足和高足弓的消费者,是否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我个人是绝对支持新的理念及创新,目前胜利推出的两款试水产品,VG1和VG11均搭配了一体化内置中底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球鞋的外观整体造型及鞋底纹路都和传统球鞋不大一样,这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保持观望,所以在我看来,当新的科技运用在一款新产品上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传统性能不能丢失的前提下去做新的突破,例如新型内置中底确实拥有不少传统球鞋所没有的优势,但也一定要确保球鞋的最终成品,也要把包裹性、抗扭、支撑、抓地力、缓震等等,羽毛球鞋最重要的几个性能充分考虑进去,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新的科技也才能引领新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