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欧洲品牌的羽球产品在市场上不是主流,但往往有非常强的用户粘性,一般都可以看到一些相对年长的球友大量持有某款欧洲品牌的用品。相对来说,笔者打过的欧洲品牌出品确实算不少了。 但具体到球鞋品类上,欧洲品牌的声量还要更加少一点,这类品牌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在大陆市场形成成体系的布局。 但对于FZ来说有更加深远的考虑,并开始在大陆市场开始发力,在推陈出新的商品中就有球鞋。本地一个小有名气的球馆老板就在中公赛之后入手了一款,而笔者在机缘巧合之下,也有机会试了试FZ本季度主推的中端训练鞋Vibe-M。 参数:41码,内长265mm,2.5E U楦,鞋面70%PU革 + 30%聚酯纤维网布,中底EVA,大底TPU + Solid EVA + 橡胶,单鞋重量320g。 小白鞋就是吸睛,就连拥有各种球员手拍对新品要求非常高的那位球馆老板也出于对其颜值的欣赏而入手了这一款。纯白的鞋面之上,FZ这一品牌商标以烫金的形式印在鞋舌和鞋身外侧的网布上,走线简洁,有优雅干练的感觉。后跟的一个小国旗也展示了它自身的血统。细想一下这也是不少潮牌小白鞋的套路,看来FZ很懂还是挺懂的。虽然光看宣传图片Vibe-M前掌部分显得有点塌不够饱满,但穿戴之后能把它撑起来,外观效果不错。不负责任地说一句,光是冲着服饰百搭这一项优势,我就很愿意穿着它去通勤了。 从材料上看,Vibe-M显得中规中矩,似乎没有什么新特色,但也完全没有短板。作为一款中端出品,球鞋在防侧倾、缓震、防滑、耐磨、支撑都有相应科技的加入,只不过具体使用的科技在产品页面没有查到,就不作展开了。值得一提的是本鞋鞋底的防滑纹路也是笔者没有见过的,不知道它在场上各种急停启动变向中的表现如何。 不过,FZ的鞋垫看来是略显普通了,是较为常见的材质和厚度。 Vibe-M采用了U楦,实际穿戴时会觉得比一般的V楦略宽,相对来说对埃及脚或者希腊脚的球友会更加友好。脚感比较舒适,包裹感没有问题,同时鞋仓不会产生明显的压迫感。球鞋对足弓的支持良好,这源于大底中植入的碳板和TPU片,也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抗扭。系上鞋带后,鞋舌与脚背、鞋垫与脚底的相对滑动并没有出现,锁止效果良好,这至少为笔者穿着它下场打对抗提供了基本的信心。长时间的穿戴后也没有发生闷脚的情况,透气性能良好。然而,后跟包裹性对笔者来说有点欠缺,脚踝的部分显得空荡,会产生容易掉跟脱出的感觉。 320g重量对于一款中端的不强调防护性能的球鞋来说属于中游水平,但在下场对抗中还是能透过它接收到不错的地面感,启动不算迅速但也有相当实在的感觉,在一般的对抗中够用了。一般来说脚感做得更清晰也容易导致缓震做得不好,二者属于需要取舍的关系,而vibe-M的取舍做得比较好,至少对70kg级别的笔者来说,它的缓震也确实够用了,是典型的中端鞋表现。 另外,Vibe-M整体的稳定性在线,毕竟前掌外侧有较大面积的TPU片直接连接到了携带做支撑,而足弓处的碳纤维片也辅助提升了球鞋的抗扭表现,所以在前后或是侧向的移动中都能提供较大的信心。但话又说回来,球鞋的脚踝包覆技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笔者来说仍然是掣肘的,所以在对抗中还是不太敢做太激烈的动作,遇上高阶的手上功夫比较花带假动作的笔者可能就直接放过去了。 Vibe-M在它的产品档位中确实是非常均衡的一个选项,无论是从用料还是从实际的使用表现看,都是一款不会出错的选项,更何况它还具备了更宽范围的穿搭匹配和适用场景,哪怕不在球场上穿,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穿这种具有悠闲风格的球鞋去压压马路也十分舒适惬意。 我觉得欧洲品牌要打入大陆市场,从球鞋品类开始可能会是更好的一个策略,相对于球拍方面东亚品牌所形成的断层式认可度优势,国民在球鞋方面对外国品牌的接受程度天然要高不少。而这次FZ的Vibe-M也确实让笔者感受到了务实的态度和诚意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