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羽在线社区


找回密码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15066|回复: 45

[高级进阶] 何为“羽毛球发力入门”的一点思考(修正重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使用道具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16:04: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何为“羽毛球发力入门”的一点思考(修正重发)
2023.11.24
前文《瓶颈期菜鸟的自我成长——何为“羽毛球发力入门”的一点思考》(11.21)发布后,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认可,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鞭打模型的建立,指出了几乎致命的缺陷(由我最初认为的弯折弹出,更正为拉伸-绕弧弹出),为避免误导同样喜欢琢磨理论的新朋友,重新整理发出,并补充一些新的体会。
一、关于本人羽毛球实战水平
中羽2.5级,打球很菜,手脚跟不上大脑,还得练。
二、鞭打模型的修正和建立
(一)纯理论
其实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公式KE=(1/2)MV2。鞭子在挥动那一下,是启动整个鞭子产生一个较慢的初速度,整个鞭子的质量很大M1,速度较低V1,随着鞭子逐步制动静止,参与运动的部分越来约少,到达鞭稍时,运动部分质量为M2,由于M2很小很小,它的速度V2就会极大。
KE=(1/2)M1V12=(1/2)M2V22
道理很简单,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此消彼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参与初始速度的不是单纯的鞭子柄(对应人体髋关节),而是整个鞭子(如此思考的话,就意味着,如果完全对应,那么一开始就应该是整个人体的质量都参与初始速度,而不是单纯的转髋,其他部位静止),这一点说实话也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或者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细节,对于重构动作框架,意义重大。
(二)鞭子内部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想搞清楚鞭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因为想打好羽毛球,我得把自己变成一个鞭子,一个能够自己挥动、自己感受、自己思考的鞭子。心中有无数各问号,尝试自己解释,力争逻辑自洽。
首先提一个问题,鞭子挥动后,鞭子上各个部位的拉力是什么情况?
很难分析,我浅薄的物理知识只知道拉伸的理想轻绳上张力处处相等,但鞭子显然不是这个理想轻绳,不可直接套用。
那么先做一个定性分析,鞭子一旦挥动,前端必定拉着后端各个质点移动,因此鞭子上必定处处都有张力(对应人体,一开始从核心到末端的整条筋膜线都应该是紧张状态,而不是前紧后松,分步拉紧)。
更进一步,由于鞭子是一个质点拉着一个质点依次移动,如同溜冰场的接龙游戏(接火车),正常来讲,如果速度起来后,所有的人都不主动发力,自由滑行,每个人承受的拉力排序,应该是:领头的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最后一个人。由此推导,鞭子上的拉力,在挥动的初始状态也是从前到后依次递减(所以人体的感受是最开始手是松握,不需要很大的力量)
更深入一点,鞭子挥动后,逐段静止,拉力是如何变化的?还是溜冰场的接火车,领头的第一个人坚持不住了,但他想马上停下来与冰面相对静止,于是侧过身,使劲朝前拽第二个人,力量之大,让他自己停下来了,剩余人继续接火车,整条队伍速度也增加了。这个过程不断发生,每一个领头的想停下来时,都必须用尽全力(假如他有这个力气)向前拽后边第二个人......直到剩余两个人时,由于前边大力士们的不断拉拽加速,他们俩的速度已经非常非常快了,领头的害怕了,再次故技重施,他停下来,把所有的速度能量都交给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人尖叫着超越音速,他力气再大也没人可拽,只能击破空气的音障,形成破空的爆音,人类首个低配版超音速聚能武器诞生了,他穿越了......(开个玩笑:)。
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拉力骤增,都发生在当时的领头人停下的那一刻,发生在弯折的弧线位置,放在鞭子上,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无限细分的,我很难判断这个“不断前移的弯折的弧线”上拉力是如何变化的,抑或只要是在这个弧线上就一直没有变化(前边速度低、但拉动的质量大,后边速度高,但拉动的质量小)?当然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搞得很清楚,唯一需要重视和确认的是:这个过程我们一直用的词是“拉”(拽),并且一直是绕着某个节点(对应人体就是各个参与鞭打运动的关节位置)拉着沿着圆弧切线向前移动。
至此,修正后的鞭打模型基本建立:持续的拉伸--绕弧切线制动-最终甩出(弹出)。
三、人体的弹性源泉(本段前文已发,为保持完整性,略有精简)
从解剖学的角度,人体是一个整体绷拉结构,肌筋膜承担和提供拉力,骨骼提供框架承担压力,肌筋膜在全身呈现网状分布,如同一张有弹性的橡皮筋制成的“渔网”,而这张“渔网”有主干、有分支,有的只连接相邻的两处骨骼关节,有的可以跨越多个骨骼关节,这就意味着力量的传导,可以在相邻关节间传递,也可以跨越多个关节同时传递,如同一列火车,有的每站都停,有的越站停车。
羽毛球运动需要着重用到的两大肌筋膜系统:一是核心部位的螺旋线,二是肩膀到手肘到手腕、手指的臂后深线。在骨骼的支撑下,共同组建了人体这条“长鞭”。注意一定是为主,实际会调集全身力量,我们简化一点。
旧图重贴:


四、羽毛球发力之门初探
就两个字:拉、弹。
初到球场,总是拉高远球。不深入理解的话,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选了这个动词“拉”,而不是“打高远球”、“挥高远球”、“击高远球”,因为确实是靠拉动筋膜,产生能量传导,最终在拍头高速弹射出去的。即便换个词,我觉得用“弹”高远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拉”是过程,“弹”是现象,二者因果统一、密不可分。
回到前文提过的一个思考,参与初始速度的不是单纯的鞭子柄(对应人体髋关节),而是整个鞭子,如此思考的话,就意味着,如果完全对应,那么一开始就应该是整个人体的质量都参与初始速度,而不是单纯其他部位静止的情况下的转髋带动,如果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细节,可能依然会导致动作松散,传导不畅,甚至引起伤病。
而身体的挥拍过程中,则是一种侧身拉弓(如同鞭子后倒)后,整条筋膜处于紧张状态(可以理解为防止关节动作过度的一种保护),髋关节旋转,重心转换启动后,整个身体向击球方向拉动,身体各部位从下到上、从核心到末端依次恢复到自然状态(鞭子前端的逐步制动静止),最终传递到手腕,通过手指的握紧,递送到拍头。而这个自然状态的平面就是正面站立,手臂自然举高,某种意义上说,平高球才是自然状态发力的理想角度,高远球和杀球就需要前后调整身体平面的姿态了。
转折点的圆弧未到时,该部位不会特别紧张,一旦“转折弧”到达某个部位,一定会有强烈的拉伸感,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顶肘”、“拧腕”的由来,该部位有强烈的发力感,但其实只是必要的力传导所需,所以高手根据自己的感觉口耳相传,会用“传导为主、适时加力”来表述,容易造成菜鸟们在末端某个部位主动发力,主动顶肘、先动手等等,反而影响了力传导,得不偿失。
通常我们会用食指根部和后三指的“撬动”来形容手握紧拍柄的感觉,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沿着拍杆方向的拉动,会更有利于提高发力效率,因为鞭打的核心,就是沿着一个圆弧的切线拉动,而不是单纯的杠杆撬动,况且手部还是一个主动力臂较短的费力杠杆。
五、一些问题探讨
(一)研究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吗?
理论派很容易遭受实战高手的冷嘲热讽,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只懂理论,实战低下,懂的再多,场上还是被虐,其实这种很少见,因为手脚做不到却又懂得很多正确的运动理论,除非是能靠运动理论吃饭,否则找不到别的理由,本论坛上真正的理论高手,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业余实战中的佼佼者。二是似懂非懂,自以为懂,还好为人师,品头论足,惹人厌烦,这样的倒是自取其辱,为人不齿。三是不确定是不是懂,但爱分享,有点心得了总忍不住写两句,能得到共鸣和认可当然开心,想得不对得到善意的指正和启发,从而不断走向正确,更是人生幸事,但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键盘高手风采,还容易误导一些新入羽毛球圈子的萌新,所以在高手看来不值一哂也是情理之中。自己定位第三种吧,抛的都是砖,希望能够引来玉,而不是砸进了粪坑。
我个人认为研究理论对于成人的业余爱好者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不能保证练习时间、经济条件或家庭琐事缠身不便找教练学习的情况下,头脑模拟练习其实也能够很大的提升球技,当然前提是理论模型基本正确的情况下。
同时,对底层逻辑的不断探索,也能启发引导自己学习了解多学科知识,尽管都是半吊子,也是平庸人生的一点亮色吧,借用大神南窗的文字:“那种直接找教练学球的业余羽毛球爱好者哦,简直是不可饶恕的一种自暴自弃。自暴智商运动商之底下,自弃个体对生命中不同事物探索与破译的无穷乐趣。”
(二)身体真的是放松吗?(旧贴重发)
我认为不是,起码不准确,整个发力的筋膜线从始至终都应该是拉紧的,要想手腕不受伤,就要使用手腕根部最强健的一根筋膜,来拉动手腕和小臂内旋,否则根本无法承受核心传递过来的强大的叠加鞭打力。我曾经提过一个预拉紧的观点,先从手腕开始,以手带腰。身体要像发条一样尽量后卷,如果化一点,找到击球前身体最后一个环节的筋膜拉伸的感觉就是——直臂立腕。
同时,要想拉紧“臂后深线”,需要手臂抬起,牵拉腋下的肌肉,一并形成拉力线,此时“立腕”才能充分拉紧,《解剖列车》关于这一条有专门论述“手臂需抬起至接近或高于肱三头肌的连接点,才能使其激活”(如图)。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什么握拍习惯、架拍动作,都不要被表面的东西迷惑,整个发力过程中,如果感受不到筋膜绷紧的状态,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A 为什么要立腕?手掌根部小鱼际和手腕交界处的筋膜需要预拉紧,有两个好处,一是发力更快速,二是能够感受到力线的方向,可以引导倒拍和击球的挥拍轨迹。
B 为什么强调框架,大臂要抬起来?大家可以做一个试验,在大臂垂下放松状态做一个立腕动作,也就是手腕极度内旋+内收,摸一下豌豆骨(小指、小鱼际根部与手腕交接处)下侧手筋,已经绷紧,按下有些弹性。如果此时将大臂抬起,大小臂逐渐伸直,会感觉到这根手筋更加明显的绷紧凸出,意味着它被进一步拉紧。所以,手臂伸直+大臂抬起+立腕,三者才是“臂后深线”拉紧的正确动作(注意,这个是击球前最后的拉紧,此后就是释放击球了,这是一个力量由积蓄到释放的转折点)。这也是与张连营指导强调的高架拍动作理念一致,大臂抬高后才能形成筋膜的连接和拉紧。至于蛋神为何低架拍也那么神?只能说神的世界我们不懂(其实是蛋神能够快速实现大臂与身体的夹角扩大拉伸筋膜,这是动作融进骨子里的技术支撑)。

C 为什么要侧身到位才能发力透彻?因为身体核心部位的筋膜是螺旋状的,不仅仅是直上直下的带状,所以我们要顺着螺旋状的筋膜转身拉伸核心筋膜。
D 为什么左腿后拉更容易实现拉弓?因为螺旋线和腿部筋膜也是连通的,左腿后拉,可以以髋关节为支点,形成两头绷拉的状态。
(三)业余球友练习发力的顺序是怎样的?
刘辉教练的视频说,鞭甩分为大鞭甩体系和小鞭甩体系,应该先练习手臂发力为主的小鞭甩,再加上身体的大鞭甩。我觉得有道理,但容易把手臂和身体割裂开,因为毕竟手臂是一直长在身上的,如何只练习手臂,身体不参与吗?如果养成坏习惯,以后再想把核心传导利用上,可能更困难。
我自己的体会是,用安塞龙的高架拍方法,架拍后直接抬大臂,形成直臂立腕的姿态,让身体和大臂固定起来,小臂也直接先举高,手腕适当放松一点,身体由侧身到转正时,是整个身体到手腕一起被重心向左侧拉动,只动手腕,体会手腕处的弹性,体会手指放松、握紧,用拉着筋膜的状态找末端发力感,让身体到手腕都变成鞭子柄,只挥动球拍,不用发大力,慢慢再逐渐向下找肘部微微前顶,筋膜绷拉的感觉,这样能够有效纠正甩大臂和手肘前伸、提前掉肘的习惯。
这也是所谓的先练手法,再练发力。但手法也是要借助身体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而不是与身体脱节的纯手法。而实际上网络教练们所说的,只用手指握紧就能底线-底线的高远球,实际上也是要拉紧筋膜,时刻用身体拉着手腕的,如此,轻微的重心变化,就能实现动能的极大传递。只是作为专业运动员,已经融入肌肉记忆,日用而不自知罢了。
写完这一篇,算是对自己近一年半瞎琢磨、瞎练习的阶段性总结,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步形成完善自己的发力思路,相信球技也会由此有所突破。祝愿广大羽球爱好者都能涨球技、少伤病、悦身心!

拧毛巾.png (367 KB, 下载次数: 73)

拧毛巾.png

图片2.1.png (207.94 KB, 下载次数: 72)

图片2.1.pn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6 赞一个赞一个128
45
发表于 2025-2-4 12:41:53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1-27 17:34:1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1-13 01:38:3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发帖辛苦啦!打赏奖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4-12-24 22:48:13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4-8-6 16:49:34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4-7-24 06:28:19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挺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4-7-15 02:46:19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4-6-30 16:19:42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学到了学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4-6-17 16:49:50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鞭打上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4-6-7 16:00:3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有动作吗我想看看没有视频教学我学不会理论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4-5-21 14:01:41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又看了一遍,这个立腕的手筋收紧确实是个难点,这不仅仅是收紧的问题,也是决定了上一环节带动下一环节的发力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能实现鞭打。

手筋其实就是那个鞭子。

有些知识点需要自身提高后才能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4-5-20 06:29:5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4-4-5 00:50:5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4-3-15 03:19:59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不成熟但是希望抛砖引玉:
1.关于典型的高远球过程。动量可以想象成一个水团,身体是个管道,水团从髋部以上生成并出发,沿着躯干上行,经过大臂小臂手腕手指传导给球拍。越靠近手指管道越细,水流越急。
2.身体要松,因为一旦紧了就意味着这个管道有断裂或堵塞,导致前面动量损失(降落在体内)。这个松是指内松(管内),外形还是要紧(管皮)。这样说太抽象,可以把身体到手指想象成一个九节鞭,但是是单向的,向前弯折阻力为零,向后不能弯折。
3.这个发力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第次进行的。蹬转可以发力,核心可以发力,大臂小臂已经手腕手指都可以发力,但是要按顺序并且拿捏好时机。如果后续环节提前发力就起反作用了。所谓适时加力。否则不如不加。可以用多级火箭模型来理解这个过程,再丢弃上一级推进器前下一级不应该被点燃。
4.体内不存在弓,至少在一个完全过程的高远球中身体内不存在弓。弓是提前蓄力再瞬间释放。身体后仰、引拍、顶肘等动作都是为了产生空间,即拉出足够的用于加速的行程距离。这是一个单纯的火箭推进过程,而不是弓箭射出过程。
5.球拍是弓。球杆被瞬间拉弯,蓄力再发射。拍线是弓,蓄力再发射。不过暂时不把球拍考虑尽来,以避免复杂化。可以把球拍已经球看做一个整体。
6.最终要抓紧球拍,是为了把动量最大程度的传递出去。首先要够刚,想象一个钢球撞击一个乒乓球,对比一个泥球撞击一个乒乓球。其次要重,想象一个胖子撞飞一个瘦子,当我抓紧球拍的时候,整个人都算上去顶了。再次要正,抓紧球拍才能保证撞击瞬间不歪斜。抓紧球拍不是撞击一瞬间,没办法这么精确,而是提前一点时间开始抓紧,此时就只有拍子在运动了。如果没有打着球动量就都落自己身上了,很伤。是不是要死命抓紧呢,我认为不是。向下砸钉地板杀球可以抓紧点,就像坦克撞过去(这里好像最后扔出去的不只是球拍了,大臂都一起扔出去了)。向上打高远球,有时候可能像打一杆定白球的台球,啪一下点到即止。
7.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小引拍比大引拍有力量呢。所谓贴拍发力。我理解是它够硬,即抓的够紧。那大引拍为什么不能抓的紧呢。我理解因为大引拍行程长时间长,很难抓准抓紧拍的时机。而贴拍发力,发力即抓紧,更好控制一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到身体里的弓了。有的时候接球来不及,手臂好像突然博了一下,回球还挺远。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8.发力有4个过程:找好击球点准备发力空间,做功生成角动量或者线动量(可持续到最后),体内动量传导,体外动量传导。感觉好像线动量没什么用,多是移动身体的。主要是靠生成角动量击球的。角动量生成过程中质心不变,因此要做平衡转换。比如蹬转的时候的跳转,起跳杀球的时候身体的反弓。
9.内家拳里的发力机制其实有很多技术可以借鉴。一方面帮助解释羽毛球,比如“节节贯穿,达于背,行于四梢”讲的就是放松和传导。另外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帮助改进羽毛球技术?比如通过内脏的“惊起惊落”做功,然后再以不可思议的路径传递到指端。再比如用上“身备五张弓”使出崩弹劲儿,使得动作更快更刚猛。

欢迎各位指正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4-3-9 00:54:48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4-2-29 23:38:5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好家伙学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2-26 00:49:0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文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2-26 00:17:54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2-26 00:08:32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2-18 10:21:3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自由之星 发表于 2024-01-25 17:45
"研究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吗?"
其实是的。这点很好理解。以那些专业的运动员为例,他们理论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让他左手持拍去打比赛,他们也打不了。你自己也是如此,这些理论你都懂了,你用左手做一下动作试试,还是做不出来的。

我才疏学浅,但觉得这个推理似乎不成立。分享自己一些拙见:

理想情况的分析应该这样:有一伙儿球友,基本状况都差不多(技术,练球时间,体能,等等),其中一半喜欢钻研理论,另一半不喜欢。如此一年之后,再看两拨人,如果没区别,则表示研究理论没用。

当然了,这种理想情况很难都满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手机APP|商务联系|招聘信息|中羽在线 ( 闽ICP备19012345号-2 )

GMT+8, 2025-9-29 04:11 , Processed in 0.064578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