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看文之前先给各位打个预防针,业余水平,中羽等级弱5级,日常可以参与业余中上水平对抗,基于经过一星期5场球(约15个小时)下来两支球拍轮流交替使用后得出体验感想,兴趣使然的分享装备使用体验,不想看可以直接划到最后看省流版。
拍子正式发售之后,在越来越多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球友上手体验后,一定会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此贴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见解,水平有限,不可能100%准确的表述出这支拍子的调性,仅供各位球友参考,狗头保命,不喜勿喷。
近年来,红厂被隔壁小日子绿厂偷家丢掉了自家国家队赞助之后,推翻了自家以前的口碑褒贬不一的老产品线,在深度改革之后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线,而新的产品不论是在实际打感上还是球友口碑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全新的三个系列相信已经不需要笔者再多做介绍。雷霆80凭借着龙哥的代言和极佳的口碑价格依旧坚挺在第一线,锋影700凭借着本身不俗的产品力和较高的性价比销量也十分可观。而今天的主角就是战戟系列的口碑担当兼开山之作,战戟8000 以及它的迭代加强版,打着“控制之巅”名号的 战戟9000。
首先先看外观,根据红厂最开始给出的海报宣传图来看,确实正如许多网友口中所说的这次是“沙僧配色”。然而实物到手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网传的那般独特。实物的漆水质感很棒,而不论是中杆上还是拍框上的图案都能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拍框上最引人瞩目的,辨识度极高的绿色与紫色也十分的正,除了绿与紫的撞色之外还辅以了一些银灰色的线条。就漆水这一方面来,个人认为比上一代战戟8000优秀了不止一星半点,纵使8000的撞色设计十分大胆且狂野,但是细节点缀方面却略显单调,而这次战戟9000的漆水设计方面显而易见在设计的时候是下过功夫,满昏!
参数方面,两支规格4UG5。在同样去底上线上手胶外加三圈缓震之后,经过反复测量得出,两把拍子的重量相差无几,9000仅仅比8000重了0.2克,分别是88.9克和88.7克,不排除其他批次因品控问题而导致重量差异的情况。但是仅仅是空拍一上手就能明显感受到9000的头重感更加明显,挥动起来相较于8000也更加的费劲。
经过测量后发现,在去底上线上手胶之后,战戟9000的平衡点来到了310mm附近,而8000的平衡点最终停留在了300mm左右。而相信大部分关注过战戟9000的朋友也已经知道了,在拍头12点钟的位置战戟9000安装上了八连钉;这是8000所不具有的。同样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战戟9000给到了一个6.6mm的中杆,而8000的中杆为6.8mm;然而这还不是唯一值得注意的不同。
不知为何,这次战戟9000的改动同样来到了拍框上,同样的全线槽,但相对于8000的“100zz同款框型”,战戟9000在拍框的下半部分有肉眼可见的加宽,通俗点说就是下半部分变胖了一些。一开始笔者认为是因为漆水颜色不同所导致的视觉上的差异,但是经过本人以及几个球友的不断比对,得出一致结论:下半部分框型确实与8000不同,“变胖”并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所导致的。私以为,或许这样的设计可能有助于保证在高速对抗下的控球、持球感;又或是更大的拍面带来更高的容错率。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差异,两支球拍均选择了28磅BG80线横竖同磅,李宁两结法,为同一个穿线师在同一时段内先后穿出来。
来到实战体验阶段,笔者对于中羽数据库中战戟9000的“中管韧度”这一栏填写的“适中”存有异议。个人谨慎认为,战戟9000的中杆硬度绝对不算“适中”;其硬度已经进一步来到了隔壁88dp的硬度,甚至隐隐约约还更胜一筹。虽然暂时还达不到100zz的硬度(码到这里又去掰了掰笔者的100zz对比),但是已经是目前笔者所有使用过的李宁球拍之最了;且即便是主打进攻的雷霆90,因为更高的头重从而导致在真正上手使用时其中杆的驱动难度并不及战戟9000。而这支9000的中杆则更加面向平时有足够的力量训练的或专业选手,对他们来说,9000更硬的中杆无疑提供了较8000来说更清晰的反馈,更硬朗的出球以及更精准的控制。笔者认为这也是B站某专业队出身的五个字ID的球拍测评UP主极力推荐这支球拍的原因之一,但以个人鄙见,作为业余球友的我们其实很难窥探到这根中杆的全貌。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笔者在上手体验过后,认为这是目前红厂史上调教最好的中杆(当然,前提是你有驾驭它的能力)。
私以为,这根中杆已经追上了友商的中杆,保证了硬度的同时弹性依旧不容小觑(老色锋影800就是“只硬不弹”的一个例子),真正做到了“硬弹”;在击球时的反馈十分清晰且不震手,出球的弹性十足。在下压突击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中杆的回弹所带来的进攻加持;且得以于310的平衡点,更高的挥重带来了远比战戟8000更强大的进攻属性。这一板杀球已然达到了进攻拍的水准,出球速度快,末端的球速衰减更少。即便是双打后场的重炮选手也不会觉得这支球拍乏味。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使用者有能力拿到合适的击球点,并且有着良好的短促发力的习惯。与进攻拍不同的是,进攻拍在拿不到理想的击球点,在后仰被动的情况下的下压质量依旧在线;但是战戟9000,或者说是平衡拍的通病,在这种被动情况下还想要强行下压,那么你最好做好下一拍飞身救球的准备。在这种被动情况下的强行发力下压效果并不理想,在实战中笔者屡次强行下压,反而被对手抓住破绽导致陷入更加被动的窘境。
除了下压,战戟9000在后场的表现延续了前代8000可圈可点的特点,在落点控制方面是极好的。在做一些劈吊、滑板之类的需要切击的动作时拍面带来的包裹感很好,还算可以接受的头重使得不需要那么多的力气就能处理一些被动的情况。来到前场,战戟9000在网前的处理着实值得夸奖。球拍的挥速中等偏上,即便是双打快节奏的中前场白刃战也能从容的应对;挡网、抢搓、放网的处理得益于一定的持球感表现十分稳定。唯一值得注意的点是在下手位的防守时,由于中杆硬度的提升,相对于前代,更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力量基础。
话说回来,在中羽数据库中,中杆硬度同样标注为“适中”的战戟8000的中杆,可谓是笔者认为最适合我们业余球友选用的一根中杆。其硬度虽然不及战戟9000,但是该硬度对于大部分进阶的球友来说肯定是足够胜任了,且弹性很好,驱动难度也不高。但是唯一值得诟病的是这根中杆在大发力抽球时,仍然残存了一丝老李宁独有的“木讷感”,这一点在9000上得到了改善;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会给予9000的中杆如此高度评价的原因之一。但瑕不掩瑜,战戟8000作为“战戟”系列的开山之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相较于9000,8000头重感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300mm的平衡点依旧保留了不俗进攻性,除了偶尔9000可以一拍杀死的球,8000可能需要两拍。但与此同时,实际情况下,战戟8000的挥速是比9000要快的;在防守弹挑,反手击球等一系列被动情况下的表现,得益于适中的中杆,使用战戟8000可以很轻松的处理;而同样的情况使用9000则没有那么从容不迫。在笔者看来,被动情况下的处理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特别是在业余对抗中,大家的水平都十分有限,在摆脱不到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直接葬送掉这一分,而这一点上,战戟8000对于我们业余球友来说是绝对绝对更加友好的。
笔者认为,在业余球友的手上,战戟8000可能更加友好一点。打个通俗一点的比方,战戟8000需要使用者有80分的能力,而业余球友的水平也是80分,80/80可以发挥出100%的水准。而想真正打好战戟9000需要100分,而80/100就只有八成的水准可以发挥出来。
最后省流总结一下:战戟9000和8000最大的不同是在中杆硬度以及挥重上。9000的中杆硬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侵略性更强,出球刚性十足,更推荐专业或进阶球友使用。战戟8000中杆硬度适中,出球手感较柔和,挥速略快于9000,在业余球友手上的表现可能更让人满意,适用人群比较广泛,目前市场行情价格也可以接受,推荐有意向的球友都上手体验一番。
本帖最后由 北斗斗斗 于 2023-12-28 12: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