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羽毛球发力是论坛里的日经贴了,现在的理论也是百家争鸣,各有说法,提的最多的就是鞭打,但“鞭打”这一词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形容,并不能直接指导运动实践,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没有办法通过一个鞭打的类比直接学会中间发力的精髓。 大多人缺的不是羽毛球的技术训练,而是基础的运动协调性练习,因为很多的技术动作原本就得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打底。童子功之所以强,最根本还是因为从小的训练本身就是体能、运动能力、专项技能同步锻炼提高的一个过程,而成人学球,直接绕过了运动能力这一项关键,所有的技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身边也有原来的篮球专项运动员开始娱乐打羽毛球的,一两年的时间已经有模有样,倒不是说技术多好,而是身体基础以及运动协调性导致他的球速已经远超周边大部分业余玩家,脚下也没专门训练羽毛球的步伐,但是启动和最后一步就是比大部分老球棍都更加轻盈。 毕竟大部分人还是苦逼上班族,开始羽毛球运动之前也没有什么运动基础,发力不好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运动协调性比较差,对身体的掌控几乎没有,看着网上训练动作也感受不到具体是哪块肌肉在发力,具体是哪种发力模式。 这个帖子也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最近系统地看到了一些人体运动学的东西,正好在论坛中没有搜到相关的说法,因此想以一个杂谈加索引的形式,把这些看到的理论集中一下,和以往或者说目前普遍流行的一些说法相互印证,也算是丰富现有论坛里羽毛球发力的实践角度。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很好的训练方法,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支撑很难去分辨这些训练背后的意义与好坏,是否适合自己,训练的关键点在哪,因此很容易出现徒有其形,不得其神的结果。而单纯的身体协调性训练相当于是现有羽毛球训练的抽丝剥茧,对于身体初步掌控以及发力协调性的提升更有可操作性,是后续进阶练习的基础。
1、从超等长收缩说起
说起羽毛球发力,其实也逃不脱一般的运动规律,先从最基础的肌肉发力模式讲起。
肌肉发力模式大多数人听过的一般是3种,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简单来说,向心收缩就是肌肉长度缩短的发力模式,离心收缩是肌肉伸长的发力模式,等长收缩是肌肉长度不变的发力模式,常见于各种静力动作,比如平板支撑之类。
但其实在这一般的3种发力模式之外,还有另一种,超等长收缩,这个发力模式将贯穿之后的所有论述,也是很多运动项目能力提高的关键。具体什么是超等长收缩,直接表现为肌肉先做离心式的拉长再做向心式的收缩,但这么说其实很误导人,更具体一点是先慢速离心蓄力,再快速向心爆发收缩的发力过程。
说人话,超等长收缩的关键是肌肉的先拉长,后缩短,并且发力过程极短。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具体表现为前摇,比如跳远,原地来回晃(其实没有用),最后起跳前先下蹲(这是关键),再起跳;做深蹲的时候有时候蹲到底可以借势蹲起,会比蹲死之后再起身要来的轻松很多;小时候经常玩的,小腿绷直、大腿收紧、臀部主导发力的原地弹跳,这个动作有个很著名的马赛跳,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超等长收缩对比单纯向心收缩有低消耗,更有力的特点,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牵张反射,关于超等长收缩的论述详见下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77359
2、超等长收缩的关键,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效应是肌肉被过度超伸,肌纤维被过度拉长之后产生的类似于弹簧的反弹效应。牵张反射是我们身体的一个保护机制,当肌肉被拉伸到最大程度时,牵张反射可以让肌肉更有力完成收缩动作。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被拉伸,一个是更有力,被拉伸是这一机制的发生前提条件,更有力是表现出来的效果。 牵张反射原理的应用可以参考下这个视频: 一般来说,健身中是不提倡反而要避免发生牵张反射,因为牵张反射就是我们健身中常说的“借力”,对于本身肌肉正常发力(不论是向心或者离心)来说,更不利于孤立肌肉的撕裂增大,会影响特定训练肌肉肌肥大效果。 但是在具体运动中,牵张反射是提升运动表现的关键。因为运动是全身发力,全身发力的核心在于脚下的力能够顺畅地传到手上,这么长距离的力传导,只有全身肌肉收紧(在胸、腹这一块表现为核心收紧),利用肌肉的牵张反射才能做到,因为神经主导的孤立肌肉或肌肉群发力没有办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自下而上的力传导。力传递的过程是很容易在某个部位就被泄掉的,牵张反射的前提,被动拉伸,保证了只有前一处肌肉的力传到这里是才会触发该处肌肉的反射收缩,保证力传导的顺序,同时更有力的收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来自上一处肌肉的力,放大运动表现。
3、运动爆发力的来源 运动中表现出的爆发力,本质上是核心大肌肉群主动发力带动四肢末端肌肉牵张反射的被动发力所呈现出来的运动效果。而人体最核心的大肌肉群就是臀部以及大腿肌肉,也就是髋关节的位置。所以运动中主动发力的部位只应该在髋部的位置,髋部发力模式就是髋关节铰链,髋关节铰链具体来说是一种运动模式,也是发力模式,就是以髋关节位置为轴,上下半身做开合运动,具体参见下视频: 另一个论述髋部发力的视频如下: 以上是主动发力部分,严格来说,理想情况下,主动发力应该且只应该集中在髋部位置,其余上肢以及下肢的运动应该以肌肉牵张反射的模式进行,以实现运动效能的最大化。
4、实现末端肢节牵张反射的关键,塑造筋膜结构 关于这一部分,网上系统论述的并不多,首推B站UP,神拳_中华体适能训练。 末端肢节硬化这个过程很难去描述,现有的常规训练体系并没有非常系统这方面的论述,传统武术中倒是有不少东西,但是那一套理论的表述方式现在去看的话很难理解,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就是这个UP。科普向可以先看下面这个视频: 开始训练的时候是手臂、腿部完全绷紧,好像整个肢节打了石膏一样,整个运动都是一体的,在整个感觉形成之后可以放松,只保留一根筋贯穿肢节这种状态,看似放松,实则蕴含内劲。 具体的训练分为两大部分,下肢和上肢,可以在这个UP空间里搜“抓毛巾”主练下肢,搜“手筋膜”主练上肢。
5、羽毛球运动现有理论和以上论述的相互印证 很多人所谓的抡大臂就是因为整个上肢松散,没有形成相对刚性的筋膜结构,主动发力部位不在髋部而是大臂使劲,很容易造成肩部受伤。 另一个是常说的启动步,不论是小跳启动或者是分腿启动,都是利用落地瞬间,高于体重的一个作用力反向拉长小腿肌肉,引发牵张反射迈出启动的第一步。小跳启动和分腿启动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这两个过程都必须保证下肢绷紧,也就是下肢硬化形成刚性的筋膜结构,松垮的肌肉不会激发牵张反射;不同点在于,小跳启动大于体重的一个反作用力是跳起之后自然下落产生的,分腿启动的反作用力是臀部、大腿主动快速发力下压形成的。小跳启动的时间长,节奏相对固定且慢,分腿启动时间短、节奏快,但是速度取决于个人身体素质和能力,主要是臀部以及大腿的爆发力。 刘辉教练带出来的闪动发力的概念,就是在髋关节铰链发力纯熟,肢节筋膜结构完全形成后的一个发力效果,表现出来就是身体以及手臂的动作极小,因为本质上,整个发力链中,主动发力就只存在于髋部,后续的力量均是由髋部发力引起的被动发力,肌肉并不存在大幅度的向心收缩。 最后放两个标枪技术动作的视频和专项训练,对于手臂出鞭甩感觉很有帮助: 为什么放标枪的动作,首先是和羽毛球杀球极其相似,比排球还像,同时也是手部投掷,区别只是标枪脱手,羽毛球拍不脱手,当然到手腕细节还有不同,但是手臂部分极其相似。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成年人来说,羽毛球拍太轻了,只拿羽毛球拍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身体带动发力的感觉,而标枪足够重,这时你才能体会到转髋、转身、摆手臂这个发力链的顺序。并且这也是一个佐证,重如标枪,投掷之前手臂都是伸直的,而且慢动作能非常清楚是转身的力量把手臂甩出去。
以上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