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最近受困于一众老拍经典拍。我说的可不是NS9900那一辈的老拍,而是Carbonex那一辈的老拍。自从笔者用过了蓝厂的Ti98之后,好奇心似乎被调动起来了,让我时不时会在意一些被迭代淹没或者当时直接就被淘汰掉的产品。倒也不是真的为了球拍性能去追求,就是想看看当时他们的打感会是怎么样的。 于是,在中羽友人的分享下,我用上了Aerotus11,当年 拉尔森的用拍。也是自挑战者720后,我又一次用上了2U的球拍。 参数:2U/3UG4,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4.42/98.57g,平衡点295/293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蛋头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2磅,穿线24-25lbs 自配子母AS-BS720/AS-101GT。 古风其实没有什么特色,都三十年前的产品了,当时的制作工艺不允许球拍的外观呈现更多更突出的视觉效果,诸如贴纸的应用和底漆颜色的变化有没有得用都还另说。所以,球拍给我最大的印象停留在这个类似“粉葛煲鲮鱼汤”的颜色而已。不过以30年的长度来评价它的成色,掉漆方面比我想象的好不少,难道以前的绿厂漆水硬度反而更高? 这应该可以算是鼻祖级别的速度拍了吧,收窄而圆润的拍框成为了当时最有效的降低风阻的处理,尽管这个框的截面按现在的标准看相当于流体盒式。当然将低风阻不是提升挥速的唯一方式,降低挥重的效果同样明显。哪怕是2U的规格,对于一把去底的球拍来说,这个参数还是很平易近人了,所以笔者拿上它来打双打对抗也不会觉得吃力——顺势cue一下隔壁的挑战者720。 球拍的拍面确实大,这让aerotus11即便采用的蛋头设计也不会在适应甜区方面让我产生不适。倒也不是选择上的问题,当年YY估计还没设计出isometric平头拍吧。 按照现在的角度看,从磨合期间的几拍高远球来看,尽管当年的高端产品所能提供的弹性和挥速放现在看确实比较中庸,但不拉胯的硬度和有所增益的甜区力度,还是能让我打出到位的高远球,手感相对扎实。再加上球拍具有良好的驱动感和容错率,打准球头的难度不高。 就笔者这次的体验看来,其实在aerotus110上,2U的规格也没有为它的进攻效能起到什么显著的作用,更多是在杀球下压的过程过程中稳定感更强、击球反馈更加实。2U的借力感相对于3U确实略强,但3U的规格在连贯上有更多优势。考虑到笔者两个版本都能打动,而且2U版当天的线更支棱,我会觉得重一点的那把打起来更要有特色。 球拍的小球表现还蛮好的,因为拍面不弹而且拍面较大,跟进网前迎球搓放的时候在能提供手感稳定性的自重下往往能做出具有高可重复性的质量球。而且球拍的身段甚至能让我在搓完一拍高质量贴网球后马上抓、封对方的回放或者挑球。轮转到后场,机会不好需要软压、吊一拍的时候,aerotus110用起来的手感更是跟现在的球拍没有什么差别。 稍微让我不适应的地方更多是在接杀的环节,借力的感觉不那么清晰,要挑高的时候需要主动发力多一点,当然抓住对方空档卸力挡一拍对角网前也是挺好的。 其实本次体验还不错,证明了老古董也是能用的,而且还确实有着清晰的速度拍的属性,让我在中等强度的对抗中也敢于使用。不过就这种老拍的状态以及质保磅数以及保有量来说,如果不是出于收藏目的,就还是不要冒险使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