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有不少二线和自主品牌的厂家是拍线兼修的,但在体量比较小的时候很难兼顾出高水平。不像手胶,几乎没有技术门槛而且消耗量大,涉足之后只要不离谱,保证薄利多销就能旱涝保收。拍线毕竟还是有一定工艺门槛在的,哪怕只是代工,也存在一个不断调试成熟的过程,存在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 笔者目前也用过不少浦锐的出品了,球拍的质量一直都比较稳定,然而在拍线方面他们主打的狼线表现还是跟同生态位的其它线材之间存在不小差距。后来听说,厂家后期的生产质量稳定下来了,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也顺势收集了一批新素材,简单地做个联合测评。 另外,虽然拍线也很重要,但最近最广大球友最关注的耗材,显然是羽毛球……
1、虎线 这是最近用的频率更高的一款线,从狂龙到手的时候都一直有陆续在用。 从线径上看,我就很容易拿它跟绿厂王者BG80或者是红厂新贵L67Q相比,这对它并不公平,但也没有其他办法。从实际的手感上看,它满足了部分中线径出品的特征——够糙也够硬。 从硬度上看虎线并没有达到0.68mm三大厂主流线材的水平,可能跟VBS68P或是BG80P差不多。而弹性和音效上同样有不容忽视的落差,同级别的产品打起来,虎线依然是更加木的那一款。当然,保守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体量比较小的品牌来说,保守意味着不容易出错,权当厚积薄发的前期经验累积也不错。 而它的使用频率更高,倒是有除了球拍以外的别的原因——它更稳定。这个稳定是指耐用性。最一开始穿的这款线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在2小时/周的强度下,25-27磅还没有断裂,就连线衣起毛的现象都基本没有,这还是挺能说明问题。除此以外它在主观上的掉磅速度也是比BG80要慢上那么一点,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硬反馈感。遗憾的是我无法精准打到单线区去验证虎线极端情况下的防断裂能力。
2、狼线 笔者之前已经写过狼线的试用分享,至今我仍然可以对那一篇试用分享负责,坦白地说初期的狼线确实不太好用。后来偶尔跟品牌方聊了一下,得知后期的狼线工艺有改动,出品也稳定了,所以再试一试。 它的线径依然没有发生变化,0.64mm,比较另类。实际体验了两周后,我确实发现了它在击球反馈、弹性和减震这些个方面有少量提升。最直观的一点在于,曾经的狼线打感发木,好比李宁1号线舍弃了部分弹性而增加了一点震手的感觉。虽然是少量提升,但对整个产品的体验感受进行全方位提升这个效果本身就能使产品档次实现大的飞跃,无论是充分发力时对拍线性能重度压榨还是被动情况下靠拍线自身弹性实现摆脱,都可以体现出狼线上限和下限得到同时提高。 毕竟跟虎线一样,这两款早期产品如果再把价格因素考虑在内的话就至少是差强人意。但浦锐现在不只是想做合格的产品,于是他们出了两款比较新的线出来,采用了新的命名规则和新的工艺。
3、GS67 如果说虎线算是找到了一点走在正确赛道上的苗头,那么制作GS67的步子还是显得保守了一点。本来这个线径的产品就天然让球友会产生想粗暴对待狂轰滥炸的冲动,但在发现拍线的硬度并不比虎更硬和爽快之后便有所泄气。 然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这款线的好处才慢慢显示出来。首先它的减震其实做得挺不错,同磅数下跟BG80这种榨汁机相比要养身不少,也确实是有些球友希望可以做到“又要威又要戴头盔”的。其次,它似乎也挺保磅的,尤其是在其他线的衬托下,类似的打感可以维持两周多的时间。然后,这拍线的弹性目前来看也比虎要好一点,在被动处理球时对自己能力的要求不需要那么高。最后,则是这款线的线衣也是足够糙,小球更好控一点。 当然了,这个表现也容易带来一点困扰,发力击球后拍线无法依靠自身的张力重塑线床规律的走线,需要时不时理一下。 GS68的价格会适当贵一点,相对于它的性能提升来说是合理的。
4、GT63 0.63mm的线现在非常热门,几乎是各大品牌必做或者是必须要新攻克的一个类别,而行业标杆的XB63也一直是笔者很喜欢的选项。 GT63算是一款糖水万金油,爆发力没那么高,但是非常好操控,在进攻中也非常容易调动出它的高回弹特性。此外,它是目前音效最好一款浦锐线材,在发力进攻的时候给自己的心理暗示会更强,尽管它的出球威力并没有那么惊人。同时,减震效果、被动回球效果以及平抽快挡的爽弹感都是它获得最高分,如果在这四款现有的线材中推荐一款给女性球友使用,那么就是GT63了。 不过就目前GT63线的性能维持能力而言,恐怕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笔者手上的GT63在用了一周多后变开始呈现被动球反弹吃力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弹性丢失,又或者是掉磅。 总的来说,我在最一开始觉得只要它具备了口粮属性,弹性够用就行,这算是一个低标准,但在总体体验下来,它也算是目前品牌最好打的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