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考古作业进行中,目前涉足到了威力波系列,一上来就是这个系列的旗舰。
虽然威力波系列在后面被具有更低风阻框型的超级波系列取代,但从整体的调教感觉和出球质量来说,二者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具有继承性。
不得不说,这种老的进攻拍打起来就是非常带感。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1.14g,平衡点309mm,中杆长213mm,硬度中高,盒式拍框,72孔线床,8-4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6lbs BG80P。
我们都能想到很多“西红柿炒鸡蛋”配色的经典老拍,可惜pro18当时没有签约的球员以及露脸国际赛场的经历,不然这也又是其中一款可以津津乐道的球拍。拍框上部银色,中部用过渡渐变的黄色衔接到中杆的大红色上,非常王道的配色。当时还不流行用大面积的水贴进行装饰,球拍就以鲜艳的配色取胜。有层次,无细节,但整体不错,符合定位。
去底后球拍的总重算是平均水平,但重量分布往拍头倾斜了不少,坠手感觉明显。挥拍时,榔头的感觉很强,而且中杆偏硬,不发力就没能打出形变感来。可尽管如此,pro18的上手主动球处理起来非常舒服,借力感爆炸地好,也不会像二姐夫那样挥不动,在高远球对拉中能借助挥拍过程中形成的势能打出力量和速度。同时拍面的甜区容易掌握,拍面反应偏中性,下部大面积的连钉让它的甜区力量感有所改善,更容易体会到发力后的击球反馈,而且容错率更好。
当然,球拍的挥速比较慢,虽然说框通过线孔内凹这一特殊构造使球拍的风阻达到了类似全线槽的水平,但整体仍然偏慢。
还是只能用来打双打了,最理想的情况是搞到一个网口懂得如何逼起球的队友,然后自己在后场一展身手。从威力波,到超级波,再到尖峰系列,似乎有种一脉相承的硬直性格贯穿其中,稍高的挥重加上略硬略木的击球反馈很难让人忍住在获得上手处理球路机会时发力的冲动。挥拍击球时,直接爽快的力量传导让人后场重杀的信心倍增,出球显得势大力沉,颇有MX90的感觉。而且连钉的加入让球拍发力的难度明显下降了不少,机会不好或者发力不充分的时候借力软压一拍的效果也挺好。当然,受制于框型因素,它的挥速和连贯能力是比不上后来的系列的。
不仅是单纯的杀球下压,球拍在控制中的表现受到了粗壮拍框和中杆的鼎力支持而显得十分可靠。网口的搓放质量稳定,拍面对球头的定位方便,更容易形成精细的卸力、发力感。而在需要控制对方底线时,pro18的力量感和对落点的精确控制感都让它在长球中的表现出色。如果能在对抗前多适应适应,不难发现它能对细微的角度、力度变化做出如实还原,不断地适应即可提高底线球落点的精度,何况以它的力量,一拍平高球本就能轻松快速过顶,在这方面pro18的表现令人满意。
但是,挑球、接杀很乏力,在被动状态下有点坐牢的感觉。
这把pro18打起来的感觉确实好,但也确实不太符合当下的需求。尽管试用期间笔者还挺喜欢在各种水平的双打对抗中使用它,但用它得出的胜率也是平均水平下的低。后场威胁确实很大,但快速连贯的表现没有优势,而且整体的使用负荷较大,对使用者的审图素质要求也大。笔者一圈下来,手腕小臂开始发酸,就说明这种爽还是有代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