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2006年的林丹,全年打比赛68场,62胜6负,胜率91.18%,全英赛、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都杀进决赛,总共拿下高级单项赛7冠,创造5连冠以及31连胜壮举,全年输球只输顶尖一流高手(输陈宏、盖德、李宗伟、鲍春来、李炫一、陶菲克各一场)。
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历史级别的,但2006年的林丹,仅仅因为亚运会决赛输给了陶菲克,就少被人提起,甚至有人在说林丹的高水平时期时,会直接抛弃2006年,而从2007年说起,哪怕把2013-2014年算进来,也不会算2006年。
这是真的因为大赛输球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还是真的有人能看出,2007年的林丹,以及2013-2014年的林丹,相比2006年的林丹有什么巨大的飞跃?
2013-2014年的林丹,打法与2006年的林丹差别较明显,可能不容易判断。那么2007年的林丹,相比2006年的林丹,到底飞跃在哪?确实挺好奇的。
还是说,其实没有人能看出来,飞跃的依据只是2006年的林丹大赛输了球,而2007以及2013-2014年的林丹大赛没输球?我想,不管看出了什么,根本的底气可能还是来源于此。
大赛输球并非不可饶恕的罪过,只看大赛表现才是万恶之源。会不会输球,也得看对手,也得看状态,需要辩证地看,而不是剑走偏锋。
2007年起,陶菲克连大赛决赛都进不了,各种输二流选手,连跟林丹碰面的机会都没有,北京周期,除了他,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在大赛对林丹构成足够的威胁。当然,这并不是说,林丹要等陶菲克下滑后,才能拿大赛冠军。也不是说,林丹在大赛碰到陶菲克,就一定输。
实际上,哪怕是2006年亚运会,林丹也并非完全没有战胜陶菲克的机会,输球并不全是实力问题,还要考虑到林丹全年打的比赛场次非常多,亚运会也是兼顾团体与单项,精力捉襟见肘,不在最佳状态,团体赛输给李炫一,单项赛输给陶菲克,与此不无关系,而且林丹第二局也存在错失3个局点的遗憾。
只看结果无视过程是不合理的,没必要为了塑造林丹巅峰不输球,输球非巅峰的完美形象,就有意无意地把2006年从林丹的巅峰中剔除出去。
实际上,林丹2006年的整体表现比他2007乃至2008年的整体表现都要好,也比他2013-2014年的整体表现要好,综合胜率、比赛场次以及对战顶尖高手的情况看,只有2011年可与之匹敌,但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林丹有输二流选手,也有好几次赛前退赛。
2013年的谌龙,全年打比赛43场,38胜5负,胜率88.37%,全英赛决赛、丹麦赛决赛都是2-0打败李宗伟夺冠,整体表现很强势,但就是因为世锦赛没夺冠,所以不被认为是巅峰。而2014年世锦赛夺冠,就无条件认为是巅峰。
其实谌龙2013年实力已是巅峰水平,世锦赛没夺冠是因为碰上了林丹,如果对手是李宗伟,主场夺冠的概率很大。谌龙2014世锦赛也不是打败林丹夺冠,而是打败早就能打败的李宗伟,但亚运会决赛依然打不过林丹。
2016年的李宗伟不如2013年的李宗伟,2013年李宗伟已不是谌龙对手,如果是2013全英赛的谌龙去打2016奥运会,李宗伟更加不是对手,所以如果要把2016年算入谌龙巅峰,那么2013年也必须算进去。
2020年的安赛龙,全年打比赛24场,22胜2负,胜率91.67%,输的两场分别是输给桃田贤斗、金廷:大马大师赛决赛22-24,11-21桃田贤斗,印尼大师赛半决赛20-22,11-21金廷,输球的情况十分相似。
2020年的安赛龙,有人认为已是巅峰,而对阵桃田贤斗仍然两局落败,这被认为是安赛龙巅峰不及桃田贤斗的证据之一。
但现在看来,当时安赛龙应该还有脚伤影响,毕竟对上金廷也是以相似的比分输球,而从2021年起,安赛龙开启了对金廷的11连胜,而且有很多次都是碾压局,由此可见,2021年后的安赛龙,论实力确实比2020年的安赛龙要强不少。那么,2020年初桃安对决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值得关注的应该是2019全英赛决赛,当时安赛龙是处于短暂康复阶段,状态不错,但当时的安赛龙论体格、体能与下肢力量等,都难以与2021年后的安赛龙相比。
值得关注的还有2021丹麦赛决赛,当时桃田贤斗确实差点两局战胜安赛龙,但当时安赛龙是背靠背作战,前面汤杯刚刚打满5场,不在最佳状态。但话说回来,桃田贤斗2019全英赛也是背靠背作战。
2019全英赛决赛,背靠背作战的桃田贤斗三局战胜年胜率70%+的安赛龙;2021丹麦赛决赛,背靠背作战的安赛龙三局战胜年胜率70%+的桃田贤斗。这是差不多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