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又接触了一个又一定年份的小品牌。看来猎奇只会越做越多,看不到头本身这个事有时候还挺让我恐惧的。
小品牌一定没有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吗?后者在代工厂模式发展得如此成熟的今天基本上没有剩下多少异议了,至于前者,则是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的另一个话题。
伟士,快40年的本土品牌了。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0.64g,平衡点325mm,中杆长218mm,硬度中高,二合一破风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高神钢甲5。
这一类有一定年资的老二线品牌在球拍设计上大都会围绕金色和红色的视觉元素去做文章。10000就很典型,清漆的Woven底纹,金色带电镀效果的金属漆层,加上或喷涂或贴纸的红色过渡,做出这样一把在完好时视觉效果华贵的产品来。虽然球拍的辨识度和整体呈现的观感都不错,但我还是要说这种外观已经不符合流行的审美了。
球拍在重量信息上有亟待理清的部分,一是装备库显示球拍只有4U规格,但拍身自带的信息标识显然提示球拍的重量处于3U的范围。二是空拍平衡点显示为290-295mm之间,但在去底后竟到达了320mm这一夸张的水平,变化也太大了。这样一来,像质保少了两磅这种事情也无所谓了。
大师10000其实还比较好上手。在挥速上,二合一拍框加上纤细的造型更容易产生灵活快速的挥拍体验。在容错上,球拍拍面较大,而且甜区规律,也没有小平头这种骚操作,而且挥重不过分,以合适的发力节奏拿到高击球点打中甜区不是难事。
中杆看着很是纤细,虽然“才”用到了40T级别的碳纤维,导致了大师10000在刚上手时没有以时下流行的“弹性”示人,但这种偏硬得来又比较清晰的驱动感仍然是比较讨喜的。更关键的是尽管拍框和中杆都比较纤细,其出球稳定性仍然有所保证,在长距离的球路中球头的飞行距离如实地还原了所释放的力度。随着力量的集中注入,球拍还产生了比较让人愉悦的线床颤鸣和破风声音。
这种质感所对应的产品定位,应该相当逼近该品牌的顶级了。
如我所料,球拍偏直接的击球反应和反馈让它在我的双打对抗中具备了不少优势,平抽挡的出球果断而且短促发力手感清晰,既保证出球打上力气,也能满足下一拍架拍准备的连贯需求。而当我轮转到网前后,更大的拍面在迎前处理球路时不容易失误,无论是软处理放或者挡一拍近网,还是硬处理直接封扑一拍,打起来都比较舒服,很干脆。
这种硬弹感在接杀弹对角分边或者直接抽空档时也很有拿捏感。
我更加愿意在一把速度进攻拍的视角来看待这款球拍,大师10000在杀球下压时的手感亦是这个意思。硬直的调教对主动发力的要求更高,但压缩的发力形成确实对出球的质量有显著提升。手指小臂的短促发力可以打出较为突然且尖锐的点杀,而在重发力中中杆也能以较高的能量转移效率对球头赋能。所以只要落点选择正确,以大师10000这样纤细的身板在后场杀出一拍直接得分也并非无可能。
这拍子可并不糖水,光是弹性这一项其实就吃了不少亏,不过这不妨碍它成为一把有趣的产品,或许有点像波力的公主2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