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之前让朋友出面借到了高神,然后呢?
需知对使用者来说,合不合拍来得比性能好不好更重要。高神的球拍在制作理念上似乎一直跟笔者不太对得上频道。好拍确实有,但也有声名远播却让笔者敬谢不敏的存在,也没有那么强的不可替代性。
这次友人帮我借来的是一把茎力。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4.41g,平衡点299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lbs vbs66n。
老高神,外观设计能力有口皆碑。经典的黑白配色方案,极具特色的中杆合金链接以及三角锥样的三通,让4900的辨识度非常高。如果这是一把老拍,那么确实它的颜值能对同时期的各大品牌高端产品形成一定优势。不仅是外观,这个框型也让我印象深刻,拍头的纤薄和独到的拍框设计尽显原创性。
但即便有着不少利于挥速的元素在它身上,其88g的空重对试用当时的笔者来说还是会造成一定的上手困扰。此外,小平头72孔的甜区特性也不太友好,哪怕球拍的借力感不错,在发力的节奏和对击球点的把握上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两点在时间充裕的高远球热身中体现不出来,后面在决断时间窗口更小的对抗中就会形成掣肘了。
所以,不要看着是个破风框的拍就觉得可以拿来当速度类产品来使了,4900的定位我还真不太好说。
Armet合金中杆我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但很遗憾我还是没有在4900身上找到那种二次鞭甩的感觉,至少在我手上没有初代龙牙或是90S的wes那么明显。有一说一,这有可能是我爆发力不足或者是没打准甜区导致的力量被卸掉。在为数不多能充分发力下压的机会出现时,因为这种“合不来”的感觉,让我直到试用结束都没能打出过一拍让自己满意的、具有醍醐味的重杀。
这就又要说回那88g的自重了,对笔者以及笔者常面对的强度的双打来说这都有点太重了。球拍不至于断腕,但在平抽挡中绝对说不上灵活快速,至少跟带有一定头重属性的弓11p来说都是如此。
另外,拍面的感觉并不干脆,72孔拍面在采用了更多的双线孔之后,持球感会有提升,这对网口控球是好事,但在双打中最多让人抢搓抢放一下,或者是接抽挡接杀软挡一拍,没有那么多需要网口精细缠斗的机会。
也就是说,因为体验场景的问题,4900同时缺乏了我当时所需要的灵活度、容错率和提节奏能力。我一下子没想起来茎力可以类比哪一把其他品牌同类型的产品但很容易让我想到上一把同样让我用着不舒服的茎力。
也许还是单打更适合它发挥,又也许是我跟高神确实不太合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