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说起红厂以前的高端,我的感觉一直都不是太好,无论是又重又木的N553还是伪速度拍N502S都曾让我产生落差感,这种不适应的最终归因天然更容易导向使用者本身——没错,我很菜。 话说如此,最近借用了友人的一把老李宁,还是低端的款,让我发现在同样造拍理念下的老红厂低端,反而用起来舒服不少。 参数:4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3.93g,平衡点290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2孔线床,9-3点线材,质保26磅,穿线24-26lbs 无标线。 很有古味的一把球拍,拍头的银色漆水质感一下暴露了球拍所处的年龄层。整体而言还是比较朴素,拍框下半部开始是常规的黑色漆水,银黑之间用蓝色贴纸过渡,不算好看,但李宁的球拍想A330这样用到黄色贴纸过渡的情况不多见,算是比较醒目的一个点。另外这个漆水的状态跟当时的高端拍如N502S相比还真的没有明显的廉价感,漆水质量这一块也算是红厂的传统异能了。 A330的拍头采用了后来风刃系列的处理方法,有一个向内的光滑斜面,与拍框外沿的尖锐棱边形成一个轻微的破风结构。但球拍一上手的感觉仍然是偏重偏慢的,虽然是一把4U平衡点不到295的球拍,其各部分都粗壮的构造让球拍在挥动时的风阻感比较强烈,而且中杆的弹性不太容易体现出来。所幸球拍的借力感和甜区的容错度都在线,拍面张力偏低对发力的要求不高,在高远球的适应中仍然展现出相对好接受的使用门槛。 而在熟悉了A330的手感之后,也不难发现拍头的少量破风仍然能在主动发力时为动作的形成提供一点顺滑的体验。 球拍看着没什么巧思,但方方正正的构型给A330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抗扭,粗壮的中杆和拍框将弹性以外的性能发挥了出来,无论是长球还是网口的缠斗都能让使用者在发力的时候找到拍面的指向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出球的力度。只是这个体量还远说不上灵活,网口想打出花活的球友可能要收收味了。 说是归到了ES“灵”这个系列下面,A330打起来有一个类似N502S的地方,那就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球拍会变得越来越顺手,主要体现在发力下压的过程中。这居然是一把让我觉得发力顺畅的球拍,在加力的模式下能让我在击球的一瞬间收到拍面将球弹射出去的力量反馈,这也让我在后场的主动下压中可以打得更有信心。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也用过的A900,看来这个入门的系列在力传导这一块普遍有着亮眼的表现。 不过即便如此,笔者还是不太适应A330在快节奏对抗时的表现,尤其是平抽挡的响应能力上。然后就不免让我发现一个挺尴尬的点:原来老款李宁的中杆在低端和高端之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差距,打起来还是一样的木和震,反而低端的友好度更高而变得更加适合笔者。 球拍是老了一点,而且试用期间拍线的状态也说不上还好,不过后面A330还是给到了我积极的记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