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原来甲流还挺让人难受的。 作为一名曾经的war3玩家,看到这款球拍的命名不禁会心一笑,倒是当前这把新波力在宣传图上“sword hunter”和“暗影之剑”的中文命名不知道是否有规避对暴雪版权的味道在其中。不过同样的框型、同样的定位甚至是类似的调教,在剑影之后,波力对三角破风框加持的速度进攻拍是否产生了新的理解? 参数:4UG5,有底有线未上手胶状态总重89.92g,平衡点304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高,破风框,78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高神雷鸣65。 虽然笔者后来不断说波力这个品牌具备良好的漆水工艺,但在设计上的风格仍然会偶尔回归多年前那种朴素工业化的风格。暗影的色调深沉,采用了多数以往球拍黑色底漆加贴纸装饰的模板化设计风格。作为乌缺系列的一员,T-joint特征性的三通纹理和“ZD”标识在暗影上仍然可以找到。拍框上半部分的蓝色在阳光下的观感没有场馆灯下的观感好,配合品牌一直习惯使用的金色水贴,这把拍在颜值上的冲击感并不强。 但球拍刚上手的份量感让人马上就来信心。暗影偏头重一点,但挥重仍然属于可控范畴,同时得益于超薄拍框带来的极致破风体验,它的挥速很高,在形成借力的同时不会对使用者的发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然,球拍的弹性确实出众,是那种一上手就能够被感知的好。镍钛丝中杆的本身的性能就很优异,再配合能充分发挥形变的三角破风框,适中的持球感带来的蓄力营造出扎实的击球反馈,这些其实已经将球拍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节奏紧凑的双打对抗自然是暗影所擅长的领域。球拍的挥重虽然有些存在感,但丝毫不会影响挥拍的响应速度,在中场拿住主动权后每一拍的出手都显得游刃有余,此刻的暗影在手上似乎能编织起一张笼罩了整个后半场的网,无论对手出球的角度有多大,以暗影的速度似乎都能追上,形成了任何来球都无法逃脱覆盖面的情况。但还是那个问题,波力似乎还是没有反应过来要做一把中杆不那么长的速度拍,当前影刃在连贯抽档时仍然会因为中杆形变较大拽不回来而影响架拍衔接的手感。 暗影不只是快,它还有力量的一面。在充沛弹性的加持下,发力后球拍的出球速度快,而且吃球感强发力门槛不高,很容易借助球拍的挥重打出下压的球路,手感不发飘。随着加力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不难发现暗影的能量池非常深,似乎始终都能从中攫取出自己所需要的力量,让球拍在后场重杀进攻的体验相当畅快,在面对水平相当的对手时能长时间保持进攻直接创造出连贯机会得分的信心。同样,在创造出机会后,球拍的连贯能力也能顺利衔接到对抗最终的得分上。 78孔拍面的网压会高一点,但拍面大其接球的容错率也同样很高,这个特性一方面会让它在控网上为使用者的手感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在被动的局面中要摆脱起来也不会太难受。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后场机会不好时想用一拍吊球或是滑拍保持主动,却时不时能因为更明显的下坠感而直接获得下一拍得分的机会;二是在平行站位时挽救快速飞过队友头顶的后场被动来球时,无论是侧身正手的回抽还是反拍的顶弹,暗影都能在有限的发力空间中用最大的弹性保证这一拍的完成度。 而笔者比较可惜的是对比起此前品牌同款框型的产品,二者没有拉开显著的调教差异,甚至在纸面数据和配置都如此一致的情况下,我无法排除这是一款“换皮”的可能。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把万金油的速度进攻拍,本身上等的素质可以应对绝大多数的对抗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