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作为羽毛球爱好者,我们都经历过这种痛苦:几局甚至一局激烈的比赛下来,一颗崭新的羽毛球已然秃头,当下的环境又少不了找搭子一起耍,遇到打毛党真的是眨眼之间数十元rmb就这样随风而逝。近年来,随着天然羽毛球价格一路飙升,品牌球部分涨幅超50%,寻找替代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起初人们大多只觉得碳音球是一种噱头,是毛片价格上涨后不得已而开辟的一条新赛道,翻开论坛能够看到对于碳音球的质疑依然存在,秉承没有打过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深度体验碳音pro后,得出一个结论:毛叶上那三个不起眼的小孔,正是人造羽毛球向传统发起的静默革命。
外观方面:初看新碳音PRO,它几乎与前代碳音相差无几,与天然球对比,单颗重量都在4.9g左右,而且流水线式生产能够保证一桶内所有球的品控。同样的16根碳纤维毛杆,低密度聚乙烯毛叶,以及传统的软木球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毛叶上多了三个圆孔搭配原有的线型开窗。这绝非装饰性设计,而是VICTOR工程师们对空气动力学精细调校的结果,有好奇的球友可以尝试在自己的新碳音上模仿这一设计,随机打孔后球的飞行性能反而下降,而按原版位置精准复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PRO的飞行稳定性。这说明三个小孔的位置、大小都经过精密计算,绝非随意之举。我的专业方向虽然也是仿真,但研究对象不一样,一个是球,一个是机加工,仿真的内核还是略知一二,这其中所要花费的计算成本、调试成本不可谓不大。整体的重量分布更加均衡,球头掂在手里质感扎实,官方说做了减重处理,拿它和老款碳音对比,确实少了点沉甸甸的坠手感,更接近天然软木球头的分量,稍作热身即可适应。
击球体验:从我手上这一桶球的打感来看,不能说它无限接近天然羽毛球的打感,毕竟天然羽毛球各品牌型号良莠不齐,脱离受众和对标物来谈打感,纯属忽悠人。那么在百元价位档,碳音pro性价比究竟如何?测评一款羽毛球,最终还是要落到实战表现上,我所在区域偏高原,日常用球基本是75速左右,这次体验77速的碳音pro,并没有太明显的不适应,感觉碳音pro的飞行速度要比天然的稍慢一些,在高远球对拉测试中,碳音PRO展现出近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弧线。球在击球瞬间初速度略快,独特的爆破音清脆响亮,由拍面传递来扎实的反馈感,飞行后半段则有着自然的减速和下坠过程,完全没有了早期人造球飘或突然下坠的问题。
平抽挡是检验羽球性能的试金石,碳音Pro的表现算中上水平。快速对抗中,球的飞行轨迹很笔直,不会出现天然球散毛后那种歪歪扭扭的状况,这得益于它饱满的胶水和强韧的线圈设计,球裙整体性特别好。但和顶级鹅毛球比,调头反应还是慢了半拍,尤其在连续攻防转换时,能感觉到球在空中转身不够灵活,有点像刚学会滑冰的新手,稳是稳了,就是少了点飘逸感。发力更好的球友可能会感觉碳音Pro在大力抽球时球速略慢于天然球,这源于球体压缩后恢复速度的微小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而言,这种差异几乎无法察觉。
网前搓放小球是最考验羽毛球精细控制的环节。碳音Pro在这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球头与拍面接触瞬间的包裹感明显增强,早期人造球常见的打滑现象基本消除。而且在网前小球的旋转后球头向下阶段的速度略快于天然球,这一微小差异意味着对手需要更快的反应时间,实战环节碰到不熟悉碳音球的对手,靠这点小手段缠斗网前得了好几分。还有一点深有体会,不同水平的球友对于相同碳音球的感受可能确实不一样,以往我有两拨球友,一拨是业余学生,一拨是领导们,但我们从来不打商务羽球,反而是领导们那一拨会有很多体院的老师、专业队学生加入,毕竟领导组用球都比较稳定,而碳音pro在和业余学生一起打的时候,普遍收到的反馈是比较快,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当用到另一边的时候,反倒会觉得没那么快,当天我在相同对手的情况下,分别使用亚6和碳音pro,面对重杀时,用亚6接不到的球,换成碳音pro却能够反击,尽管初速度依然快,但到了面前或者身前就是有时间处理,所以主观层面上我会更偏爱碳音pro带来的感受,不仅是打感,更是身心层面上的愉悦。
如果说碳音Pro在飞行性能上是在追赶天然羽毛球,那么在耐打性上,它已经实现了跨越的领先。经过2局中高强度男双对抗后,部分出现断毛的位置在叶片开窗处,正是应力集中的区域,不过16根碳羽仍保持完整排列,没有出现传统人造球常见的羽片扭曲错位或者炸毛现象。而在同样的比赛强度下,天然羽毛球往往需要更换2-3个。由此看来羽片根部强度的提升是巨大的,同时又保持了梢部柔韧性,看来革新性的热熔胶配方让球头与羽片的结合处也能承受更高频次的形变冲击。耐打性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环境适应性,这也是人造产品最大的优势。无论严寒酷暑,碳音PRO的性能基本保持一致,而天然球在寒冷天气下会变得脆弱易碎,懂得都懂,这意味着越是在不好的环境,比如在冬季或在没有空调的场馆打球,碳音Pro也都能提供稳定的性能。从经济角度考量,按目前天然羽毛球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碳音Pro的单球使用成本自然是比天然球降低了不少,目前双十一价格很香,后续产能增加后,像这种工业化产品,价格肯定会逐渐降低,这么一来性价比又上个台阶。
胜利对于人造球的升级思路很明确,往天然球质感上靠,具体有这四大关键处:1.毛叶空气动力升级;2.毛杆韧性强化;3.球头减重调校;4.结构强度加固。这些改动看似细微,却让碳音Pro从能用的人造球变成了好用的替代品,尤其是飞行表现的提升,直接拉近了和天然球的距离。但又不禁思考碳音球为何难普及?潜力何在?尽管碳音Pro表现亮眼,但人造球至今没能取代天然球的主流地位,个人认为核心原因有三个:
1.手感执念难打破:老球友打了十几年天然球,早就习惯了羽毛的弹性和反馈,人造球的柔和感在他们看来是手感模糊,这种肌肉记忆的改变比换球拍还难。
2.价格认知有偏差:碳音Pro单颗价格比中低端天然球略高,很多人只看单次成本,忽略了它一颗顶两颗的耐用性,算下来长期成本其实更低。
3.赛事认可度不足:虽然碳音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赛中开始采用,但目前主流羽毛球赛事仍大多为天然球,这给大众传递了人造球不够专业的暗示,导致俱乐部比赛也很少有人愿意用。
不过碳音Pro的出现,已经证明人造球的技术天花板在不断抬高,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从技术角度看,毛叶材料的形变恢复速度、击球反馈的清晰度都有优化空间,现有产品并不代表人造球的最终上限。从市场需求看,天然羽毛资源越来越紧张,价格连年上涨,这给了人造球上位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环保价值,每颗人造球能减少16片天然羽毛的消耗,长期推广开来,对保护禽类资源的意义不言而喻(气死那帮囤毛片的)。这种技术与环保双赢的属性,也会成为品牌未来发力的重点。
总结:碳音Pro代表的不是人造羽毛球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有无限的可能,它在不断地进步,也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从初代碳音到新碳音,再到今天的新碳音Pro,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路径。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深入,碳音系列一定会有所突破。回到球场,看着我手中历经多场激战的碳音Pro,不禁想到在成都亚青赛的赛场上,U15组的少年们已用人造羽毛球挥拍相争。然而年纪更小的羽毛球苗子们从小就不会有这球不如天然羽毛球的偏见,因为可能他们训练的第一天起,使用的就是这样的产品。或许不久的将来,人造球将成为赛场主流,而天然羽毛球的秃头烦恼,终将成为老球友们忆苦思甜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