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看到论坛上对于是否应该将底胶替换为更轻的缓冲膜,以及是否要调平衡点一直有争议,有人觉得应该拆(不仅仅是为了调节手柄粗细),有人认为拆掉底胶后手感就变了,要调节平衡点回到出厂值,有人说拆掉底胶防守拍变进攻拍是无稽之谈。而我打球已经15年了,对于球拍手柄配重的理解一直在变,他们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这里写下来,供大家理解和讨论。有人会说把心思放在打球就好,别整这些有的没的,但我就是死理性派,有人喜欢做菜,也有人喜欢磨菜刀。
1 重量与能量说 这个理解是每加一些重量,都会在挥动时多消耗一些能量,击球结束后肌肉无法回收这些能量,同时手柄处的能量又离球太远,对击球效果没有帮助。 这个时期的我会拆掉任何能拆掉的,同时觉得没意义的物体:底胶,中杆螺丝钉,订书钉,内部配重,手胶固定胶带,甚至锥盖和防伪标签纸。这时我的球拍平衡点通常会变得很高。
2 转动惯量说 手柄配重和底胶因为在手柄处,即转轴处,所以对转动惯量(挥重)的贡献很小,基本为0。 拆掉配重前后,上挥重机测试变化会很小(但也确实会变小一点点)。 这个时期的我会拆掉底胶,为了使拍柄变细,且对棱的感觉更准,还有避免老化问题。但我会保留手柄内部配重,尽管高端拍子配重都很轻了(yonex的0.7克),这时我的球拍平衡点通常会变高。 转动惯量
3 动能存储与传递说(鞭击) 配重在引拍阶段存储动能,之后内旋将能量传递给拍头,正所谓鞭击。 理想情况是你的动作在击球瞬间前后,拍柄处是不怎么移动的,这时候配重的动能很少,之前引拍时存储的动能都传递出去了。(当然,球拍只是鞭击的其中一个环节)。如果球拍手柄配重过高,手柄会继续向前运动。配重过低则向后运动(后坐),两者均有能量浪费,而没有传递给拍头 合适的配重刚刚好,但究竟是多少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准确值,尤其和那十几克的手柄加配重比起来,你的手重多了。不过配重有一个优势,它和球拍是硬连接,出力更大更迅速也更无脑。
4 驻波节点说 球拍不是刚体,是会变形的,击中球时震动传导到末端会反射回来,产生驻波现象,驻波有节点(node),而质量分布会影响节点的位置,在末端安装配重会使得节点向末端移动。通常你会希望两个节点分别位于击球处和手握位置附近,这时震动小,你会感觉舒适且发力有效,正是所谓的甜区。能量的传递更有效了,而不是浪费在振动上,再振麻你的手,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这个时期我会拆掉底胶,但是会在手柄末端黏贴类似重量的金属片,即增加手柄内部配重。这么做也许会增加体力消耗,但带来的手感改善也许是值得的。
总结 这四个说法其实都没错,中羽主流是说法2,注重于大力击球时的内旋,这时手柄内部配重并不影响挥重。说法1则是说如果是平动,配重会增加能量消耗。说法3则是注重于能量的波动传递与鞭击,合适的配重虽然增加消耗,但爆发也强了,说法4则是注重于配重会影响球拍自身的振动区域。 羽毛球还是很复杂的,杀球猛了接杀就弱,有得就有失,究竟要不要增加配重,其实都差不多啦~
%%注%%
为了让逻辑更通顺,我对调了说法3和说法4的顺序,这样说法123都是说能量的,这可能会影响早前的评论(27楼以前)
本帖最后由 wanglin406 于 2024-2-9 01:2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