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感谢中羽球友的装备分享。 它很有可能就此成为雷霆系列的收官之作。小拍框、超细中杆再加上系列最高的编号,怎么看都有一种“终结”的味道在,而且还有点绿厂的行事风格。可惜的是金廷用了它之后不仅在首次使用后马上换回了风动9000,而且后面的比赛中也没有亮眼的成绩。 显然,这球拍的做工和用料理应该会作出更好的表现。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48g,平衡点319mm,中杆长205mm,硬度偏高,盒式拍框,72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7-29lbs BS720。 华丽,精致,细腻是我对雷霆100的外观印象。尽管90龙虎都体现出了红厂相当高超的外观设计和漆水工艺水平,我本以为以金色为主题色的雷霆100会因此调入庸俗的圈套中,但它的实际效果击破了我的偏见。帕子依然是黑色打底,拍框两边的贴纸像麒麟的鬃毛,有着火焰一般的热烈。7点钟方向是系列一贯的AXFORCE标识,与T头的金色李宁标相呼应。在这根全厂最细的中杆上,修饰程度更是惊人,满满当当,细节丰富,图案和科级让人看上去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小拍框、短中杆、硬调教、高挥重,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把容易驾驭的家伙,然而在笔者与它磨合的热身阶段,它却有所示好。头重明显借力方便,拍框收窄挥速尚可,在高远球中的手感非常扎实,按着自己认定的节奏来回应,可以把球打到位的同时把出球弧度拉得很高,一上手就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感。虽是拍面有所缩小,但甜区并不难找,至少在慢节奏的来回中它更多地能让我体会到小拍框的聚力而不是容错率低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拍面王72孔的调整,属于有的放矢了。 另外,这根中杆在实际试用中有硬韧的感觉,击球的反馈是硬朗的,但发力时仍然能感受到中杆的形变,弹性也上乘,素质非常高。 它非常扎实,对细腻的小球可以形成稳定的手感支撑,感觉像是手中握住一个校正用的砝码,不仅是重量相似,还带有恒定感。出手的瞬间,过还是不过心里都马上有底,拍面角度调整、出球力度控制等细小的差异都能如实地反映到出球的最终效果上,在专项训练中很容易产生“锚定”的感觉。在这个环节上我认为它不太像小拍框,没有那种乱弹失控的现象,对搓放回球能产生真实的信息,是一把能在网口控得好的利器。 这也不只是体现在网口,包括后场的吊球或者滑板中,雷霆100所能提供的包切感也较清晰,更容易打出下坠加速的球路,虽然是重量级的杀器,在控球端的表现丝毫不含糊。 同时,依靠它的力量属性,很容易给对手打出具有压迫性的平高球路,出球速度快且弧度控制良好,对出球的落点也有相当高的把握,野球出身的对手往往马上就暴露出转身速度慢的弱点。这种头重感,在匀速的拉吊中突然压一拍边线的效果也会很好,不需要充分的发力,只要保证出球准度,雷霆100自身的下压感就能保证球路低伸,动摇对手重心。 但毕竟是高挥重的一员,在对抗中雷霆100并没有那么听话,节奏上来之后引拍时间长的问题有所暴露,短促发力的感觉并不好找,为了驱动它会更多时候不自觉地借用躯干和大臂的力量。虽然它提供了长达215mm的握柄(含锥盖),但在抽档中依然提不起节奏,显得比较慢和窘迫,往往来不及衔接第二拍第三拍。 用着雷霆100,我多少能发现其身上有90龙和90虎一点点的味道,尤其是在被动球的处理上,差不多难受。像那种一板一眼的接杀挑高在操作上不会有特别高的难度,然而一旦有一拍顶得质量稍微下降,被对手连贯上来之后就会断崖式地失守形成丢分,一是防守的衔接没能跟上,二是发力空间被压缩后出球质量发生滑坡。我对雷霆100的反手过渡或者头顶摆脱球也有类似的感觉,只要来得及架拍能调动核心力量去处理就没有太大问题,节奏变快后就打不好了。 至于进攻的上限,我想可以用毋庸置疑来形容。在抢到主动发力的机会后,发力重杀的手感非常实,跟人一种狠劲,出球的速度和力度非常大,威慑力很强。相对地,也是需要使用者为它争取到更充分的发力空间,不然很容易出现有人喂球练习就杀得很爽、到场上对抗施展不出的情况。中杆确实还是挺硬的,再加上这个头重,是非常典型的容易导致初级球友手上的配置。 球拍毫无疑问具有顶级素质,也需要使用者有顶级素质,这一点跟雷霆90龙更加靠近一点。笔者肯定在整个试用期间肯定没有挖掘出它的全部可能,这是一款对使用者体质和技巧都十分高要求的器材。如果只是贪图那一拍重杀就选择它未免太浪费了,实际上就单从这一点来说也不太可能让全部球友体验到它的魅力。它的打感相较之下挺符合喜欢进攻拍的球友在手感上的需求,笔者也很喜欢它的击球反馈。 还是在对产品所面向的群体的营销上产生的问题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