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互联网经济事实上促进了民众的玩梗热潮,也造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计量单位,比如说一爽、一坤、一个小目标,虽然背后都是有迹可循的名场面,但终究是烂梗居多。 奈何我也玩烂梗,不过在这个羽球频道里我们尽量只聊二次元,去年补完的GBC创造了一刺(播放量103),今年母鸡卡创造了一祥爹(负债168亿),这样的概念更加生僻。 但是超轻拍并不让广大装备党生僻,其中超轻拍超高头重的设定能达到同样的抽象水平,在这里红厂成为了此类烂梗的一个经典源头,尤其是WS系列。 参数:5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0.05g,平衡点325mm,中杆长218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lbs XB65。 李宁的球拍最被认可的一个优势在于外观和漆水质量,而这把750在笔者看来有点向风动7000i靠拢了。配色上拍头青色、下部深蓝,中间用红色纹理过渡,饱和度非常高,看着有点腻眼,但会留下深刻印象。球拍没有花里胡哨的贴纸,只保留中规中矩的喷涂,没有强调速度感或者力量感,在WS中反而显得普通。 这拍还是一体化成型的,锥盖跟中杆连上之后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凯胜K600,事实上也确实是一类东西。但笔者毕竟已经隔了很久没有触碰这类产品,750的头重让我感到诧异,这真是5U的玩意吗?回头测了平衡点,325mm,难怪了。总之在这种别扭的重量分配下,750除了违和的挥拍发力节奏以外,还是可以凭借一定的借力感将球轻松打高打深。 但这拍框的份量的太夸张了吧,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在网前手上变化动作做不好的超轻拍,往往是想着做一些节奏变化的瞬间,拿球的点位就已经偏低到无法容错了。 全线槽的作用基本没有,方方正正的拍框风阻相当高,挥速和灵活度不比风动9000C这个进攻拍高多少。它的拍面反弹不积极,中杆回弹不迅速,硬度也不够坚挺,球初速也不快,用着就觉得响应慢。尤其是发接发第三拍抓回头球的那一下,已经完成侧身架拍堵住来球方向,但就是会在发力的那一刻脱节。平抽挡更甚,短促发力的节奏很奇怪,手指小臂收缩跟中杆回弹的瞬间要对得上需要花更多的磨合时间。加上拍面有兜球的感觉,共同造成了750看着轻实际上出球会慢半拍的矛盾。 我已经想不起来5年前的我是为什么喜欢超轻拍了,大概是本以为通过改良的发力节奏弥补下压效能不足后可以凭借超轻特性实现速度连贯吧,又或者是这类球拍的使用节奏本身就饶有趣味。无论如何,750没有让我拿到畅快的进攻体验,连贯能力不俗这一点不假,但每一拍杀球在效能上的折损都比较大,以至于在水平相当的对抗中难以形成有效压制,结果是一直下压一直被挑,除了抓对方习惯的调动球路突击一拍以外,没有很好的直接得分手段,倒是这把拍的吊球手感还比较稳定,至少没让我打出差错。 这拍线也要负相当责任,有选择的话那就还是BG80吧。 从序号上看,750算是WS系列走到头的旗舰大哥,但声量远没有72/79那么高,估计还是颜值上吃了亏小姐姐不买单。话又说回来,这把750倒是很好地稳固了我对ws系列剑走偏锋的认知,对于认真打球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是一招险棋,能对得上以前笔者的口味,也对得上这把拍上一个主人的口味(他说很弹),但对不上我现在的口味。 梗是要被人玩才有价值,像这种热门系列中过度冷门的款竞争力就如同在小圈子外讨论奇怪的计量单位,就算带上了科普也还是会觉得尴尬。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5-1-14 19: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