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这是一篇回溯性描述。 当年,蓝厂发布会上出现的那款隼ultra让很多球友好奇心爆棚了。别的不说,光是这个5.8mm的中杆就赚足了眼球,更不用说还融合了其它顶级科技,百洛碳、合金纤维一个不少。这样,就连当时涉猎范围还算不窄的笔者也被震惊到了。一方面,我个人对这样锐意的创新抱有强烈好感,但另一方面,我也会对这样激进的举动产生天然的怀疑。毕竟步子迈太大,容易拉胯。同时,本来说好了会使用隼U的 阿山当时下一站比赛又换回了神速100X,让我不禁产生了一点担忧。 实际上,我认为真正的重点在于蓝厂对首批货的品控能力。 参数:4UG6,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6.34g,平衡点305mm,5.8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三合一框,76孔线床,10-2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Z61。 隼U的外观沿袭了黑金隼的风格,球拍的底色以黑色为主,同时它的整体外观跟市售版没有差异,只是多了几个大赛限定的水贴,这不是本篇重点想讨论的内容。 特殊版初上手感觉还是很容易让隼系列爱好者所接受的,尽管材料的配方有所改变,在重量分配方面还是没有显著修改,中杆的硬度也比较一致。球拍搭载了标志性的三合一拍框后,隼U的挥速自然也是极高的,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光明正大地跨在了神速和TK之间,拿来做速度拍用完全没有问题。球拍的调教依然偏硬,但是中杆的驱动感非常明显,自然借力即可挥拍打出到位的高远球,更不用说这根澎湃的中杆里呼之欲出的弹性了,很多时候还得收下力。所以尽管这仍然是定位旗舰的较硬的进攻拍,但是使用门槛控制得很好。 隼U的挥速的确惊人,在刚磨合的阶段因为没有把握好挥拍击球的时机导致打中拍头的情况并不少见,我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发力,而这种情况在黑金隼上没有发生。我本来认为中杆收窄对球拍风阻的控制作用很有限,鉴于隼U在拍框厚度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挥速的提升也确实只能归到中杆上了。 因为它够快也够硬还够弹,所以这拍在前中后场的平球抽挡非常舒服,甜区还大,很容易打出压制和反压制效果,节奏越快越吃香,连贯感非常凌厉。不仅如此,凭借它逆天的弹性,我甚至可以在反拍发力中打出一点鞭击感来。所以在试用期间双打时遇到对方想压我头顶区的情况,有时候不去蹬转而是直接转体反手压一拍还省事一点,效果同样很好。也因为这样,隼U的被动球摆脱效果是来得比很多采取了同等硬度、挥重调教的球拍来得好不少。 就是这样一把挥速高、主被动状态都能保持极佳连贯状态的球拍,搭配上极致的材料,理应就是一把具有王者之姿的速度型进攻拍了,然而隼U杀球的手感没有太舒适,甚至对于作为TK系列旗舰的身份来说,并不合格。诚然,球拍的材料弹性非常好,而且隼从来不以极致的下压力量而称道。不过,当我尝试去逼近它的极限去调整自己的发力时,我发现它有点像王杰克的帝豪一样,始终有个不可突破的限制存在。这个存在的阈值并不高,以至于稍微有点发力基础的人都能找到这个限制,让人非常遗憾——明明各部分的素质都能达到更极致的高度,却在整合后形成了相互掣肘。 至于造成这种限制的原因,我相信就是抗扭了。甚至在使用市售版隼U的后期阶段,这种性能上的短板都会逐渐地显露出来。但首批货的这种现象仍然更加明显、更早地被体验出来。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大家最关心的5.8mm中杆的一点感悟。球拍存在一定的稳定性方面的问题,拍面回正速度没有太好,包括磨合时我频繁打框的现象也有这样的原因在。另外,更小的外径意味着更小的接触面积和总摩擦力,这对争议从未停过的悬浮核心科技来说又是一大考验。 另外,现在的大赛版球拍会比市售版早面世一段时间,那是真正的首批货。对蓝厂的消费者来说,首批质量没有大货批次稳定是非常伤感情的一件事情,尽管这是一个工业品常见现象,但谁不喜欢自己抱着一腔热情花了高位的价钱买回一把质量存在瑕疵的当季新品回来,总不能吃螃蟹吃坏肚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