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本期后程比较难以理解,还请细细琢磨
前言:相信不少球友在训练过程中不少听到教练或者网上的教程说道力传导这个概念,那么,何为力传导?
力传导,顾名思义,是一个传导过程,力传导就是力的传导过程,是一个链式反应。
力传导分为几个过程:脚的蹬转提供初始力量→小腿-大腿作为导体传导力量→髋→腰腹发力→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球拍中杆受力形变→球
下肢蹬地(地面反作用力)↘
髋关节旋转(扭矩生成)↘
躯干屈伸(动量传递)↘
肩关节内旋(角动量转化)↘
肘关节伸展(速度叠加)↘
腕-指关节鞭打(末端加速)——
那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力传导以后,改如何做到正确的力传导呢?
基础姿势与身体协调:
侧身站位:击球前身体侧对来球方向(右手持拍则左脚在前),重心放在后脚,为后续发力留出空间。
放松肌肉:从握拍到肩部保持放松,过度紧张会阻断力的传导。握拍时手指筘住拍柄,留空一部分。
力量传递的链条:从脚到拍
正确的力传导是由下至上的链条式传递:
1. 蹬地启动:力传导和发力的底层要素,后脚蹬地,将地面反作用力传导至腿部。
2. 转髋带动:髋部主动向前旋转,将下肢力量传递到躯干(这是力量放大的关键)。
3.腰腹发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收紧核心,击球前一瞬间收紧核心,可以吸一口气瞬间憋住,向下轻微卷腹。
4. 转肩挥臂:肩膀跟随髋部转动,带动大臂、小臂依次发力,将整条手臂想象成为一根绳子,鞭甩出去,形成「鞭打」效果。
5. 手腕手指发力:最后阶段手腕快速闪动(内旋或外旋),手指瞬间收紧握拍,将力量集中释放到击球点。
常见错误:仅用手臂发力,忽略蹬转和髋部带动,导致力量脱节。
在正确的力传导手臂阶段中往往会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发力区间〕,发力区间由刘辉教练提出。
什么是发力区间?发力区间是指开始发力到发力完成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从开始挥拍到击球完成卸力这个过程。
正确高效的发力区间能更好地集中力,提高球速。
而像一个陀螺似的,从引拍到卸力都在使大劲用力挥拍的,发力区间过大,会将力分在这个区间的每一处,也就导致的力的不集中,这就是再使劲打出去的球依旧不高不远球速慢的原因。打个比方,发出了10成力但是发力区间大,这10成力就会分散在这个大发力区间的每一处,到击球前真正需要力的时候可能就只剩2成力了,因此作用在球上的力很小,事倍功半。而正确的发力区间通常较小,也就是挥拍快,只用3成力,但是由于发力区间小,这3成力可以大部分作用在球上面,比上面的发10成力却事倍功半的效果好太多,这就是高手看似随意轻松的一挥,打出的球却比你使尽洪荒之力打出的球的质量高球速快的底层因素。
高质量的发力区间较小,需要我们先找对击球点,不同球的击球点有所不同,这里用高远球举例,高远球的击球点在头斜上方,11点钟方向左右。找到正确的击球点后,发力区间自然会变小。
这里就涉及一个底层逻辑:发力不要发在动作的幅度上,而是要发在挥速上,怎么才能最快地把拍挥完,怎么样挥得小。越小的挥拍,力就越容易集中而不分散,那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大臂的随动,把大臂的无效功率全部去掉,抡大臂为什么会发不上力?就是大臂随动过多,发力区间无限放大,力不集中。大臂唯一的作用就是带动小臂,顶肘完成了,大臂就没用了,肘动就是大臂动,顶肘动作就是大臂动小臂不动,正反手都是这个概念,当顶肘完成都就只能小臂向前,如果顶肘完成了大臂继续随动,就会分散抵消掉在小臂上传导的力量,这就是无效随动,也就是抡大臂,而顶肘完成后小臂要出去就只能内外旋发力,因为肘关节只能前后活动,不旋转手臂一直处于一条发力线上凭借肘关节自身的活动向前挥,这就发不上力。当大臂顶肘后不随动而小臂内外旋发力,这时的发力区间就不大了,而且当大臂完成顶肘后不随动,卸力的时候大臂已经没有力了,只需放松即可。
总结就是,正确的击球点+大臂不过多随动=小发力区间→发力集中→球速快,质量高/事半功倍。
而当上面讲到的高效发力区间建立于正确力传导之上时,就掌握了正确高效的发力过程。
本期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实质性帮助。谢谢大家的阅读!
本帖最后由 姬叶杰^ 于 2025-5-16 01: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