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们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决赛谈起。这场比赛, 林丹以极致的速度与爆发力实现了对前、中、后场的完全掌控,通过速度极快的推挑、抢网、杀球压缩 李宗伟的回球时间,让对方一步步陷入被动,形成以下几种情况:
1、林丹推挑后,李宗伟能够勉强杀一拍,被林丹高质量防守,进一步陷入被动,挑球被杀死或被杀上网,或者直接在网前被扑死。
2、林丹推挑后,李宗伟能勉强回个平高球,被林丹直接拦截然后铁腕点杀一拍杀死或者杀上网。
3、林丹推挑后,李宗伟只能勉强过渡或软压一拍,或者吊网前,然后林丹继续快速推挑或抢高点放网,李宗伟进一步被动或被迫起高球,直至被杀死或被扑死。
这场比赛,林丹最厉害之处在于:在极致速度的加持下,斗网前与推挑都无所畏惧,而且极为专注,对手只要露出一丝破绽,都会被他抓到,然后被迅速击杀。
斗网前,速度极快,抢点极高,即便是网前极为出色的选手,在如此强大的压迫感下,也很难正常发挥其网前水平,因为林丹会比你更快到达网前,在球过网的瞬间,你就要面对他的扑球或快速推挑。
推挑,尤其是把对手拉回网前后再推挑,对手只要后撤速度稍微慢一点,就会陷入被动,即便想杀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完整的杀球动作,只能勉强杀一拍,杀完后还要面对林丹的高质量防守,再次陷入被动死循环,直至回合结束。
另外有点欺负人的是,在对手陷入被动后,林丹几乎能预测到对手的大致回球范围,然后提前、迅速到达相关位置,以近似守株待兔的形式,准备下一拍的猎杀。
想破解这样的林丹,基本只有两条路:
1、用极其细腻的网前把林丹限制在前场,限制林丹推挑的质量与进攻,甚至迫使林丹起球,把进攻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2、能在林丹快速推挑时跟上林丹的球速,快速后撤击球,进攻,而且这种杀球要能够打穿林丹,或者至少让他陷入被动。
第一条路, 陶菲克与 桃田贤斗的网前都比较好,但由于当时林丹的抢网速度极快,所以要在网前对他占据绝对上风是不可能的,稍微发挥不好甚至会被反制,更何况当时林丹得到了 汤仙虎的指导,网前技术也有不少进步。所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第二条路,具备这种能力的,只有陶菲克和 安赛龙。陶菲克需要快速后撤,并且完成完整的杀球动作,即完成双脚起跳的重杀,才有把握直接杀穿林丹,但这样的消耗是比较大的。
相对来说,安赛龙对林丹的快速推挑可能会应付得更好一些,巅峰的安赛龙有身高优势,下肢力量强,移动速度快,拦截速度也快,加上是提前架拍进行类似霸王杀的突击,击球准备时间短,而且他的杀球落点尖,不必双脚起跳全力重杀就能形成较大的威胁,这样就能反过来压缩林丹的防守反应时间,给林丹较大的防守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安赛龙要使用的杀球,并不是2017年那种前摇很大,杀完后直接失去重心的杀球,而是2021-2022年那种能够保证杀完后不失重心并快速连贯的霸王杀式突击。2017年那种杀球是力求一击致命,2021-2022年那种杀球未必能一击致命,但能大大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如果对手速度跟不上,接杀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防守反应时间方面,北京奥运会的林丹是没问题的,即便是鱼跃后也能快速起身,加上安赛龙不是全力杀,未必就能直接杀穿林丹,当然,球被林丹防起来后,安赛龙也不会被动,但需要继续面对林丹的极速抢网与推挑,由此形成高速对抗,考虑到年龄问题,巅峰安赛龙是27-28岁,北京奥运会时林丹接近25岁,再考虑到本身的身体素质问题,后面体能占优的会是林丹。
可以说,陶菲克与安赛龙的杀球都有洞穿林丹防守的机会,但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而且难以持久。如果林丹要限制二人,还可以在推挑上下功夫,因为他到达网前的速度极快,可以选择的出球线路较多,比如,可以进行大斜线推球,增加对手的跑动距离,让对手无法完成完整的杀球动作,或者可以把球推到让对手不能舒服杀球甚至是比较难受的位置。北京奥运会的林丹思考速度快,反应灵敏,能迅速对下一拍的出球线路作出合理判断并付诸行动,虽然战场瞬息万变,仓促之间难免出错,但肯定也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另外,无论是陶菲克还是安赛龙,他们都可以进攻林丹,但林丹肯定也有不少进攻的机会,而当林丹进攻时,他们就很难防住了,除非他们的接杀基本能够贴网而过,否则林丹会迅速上前扑杀,或者继续快推底线,这种情况下,对手要么是被动,要么是继续陷入高速消耗战。
陶菲克、安赛龙二人打林丹,在与林丹进行网前较量方面,陶菲克的优势略大于安赛龙。在对付林丹的推挑方面,安赛龙的优势略大于陶菲克。在防守方面,安赛龙的优势略大于陶菲克。在被动摆脱方面,陶菲克的优势略大于安赛龙。新世纪男单,在被林丹快推底线陷入被动后,能够不像李宗伟那样被林丹预判回球线路并击杀,而能够摆脱被动,扭转局面,甚至化被动为主动的选手,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陶菲克,另一个是 李梓嘉。陶菲克在2006亚运会决赛VS林丹时已经演示过,李梓嘉在2021全英赛决赛VS安赛龙时也演示过。二人的共同特点是爆发力极强。
总的来说,陶菲克、安赛龙二人打北京奥运会的林丹,在林丹的极速抢网、推挑与进攻下,会陷入到被动与反被动、极限进攻与防守的高速对抗中,二人凭借自己逆天的杀球能力,或许能拿下林丹一局,但在决胜局应该都会不敌林丹。
2010年后,林丹的身体素质稍微下滑,为了继续保持原打法的威力,他做了以下调整:
1、为了解决速度稍微下降带来的抢网优势减少的问题,他在原控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死亡展搓”,以增加网前优势,创造突击机会。
2、在原来防守技术的基础上,他有意识、创造性地把一般意义上的被动防守转化为“主动卸力防守”。
2011-2012年,林丹的速度仍然很快,在2011下半年以及2012奥运会都曾短暂展现过2008-2009年那样的极限加速能力,他的推挑,速度仍然很快,只有2012奥运会决赛李宗伟那样的速度,才能够跟上并杀球得分,但可想而知,李宗伟自身的消耗也非常大,第二局频繁放底线球,基本是直接放掉,决胜局下半局继续开高速对付林丹推挑,进攻得分也不少,但局末体力不支,放掉底线球后失分,最后一分更是被林丹一直顶在后场,进攻失去威力,被林丹死死防住,最后在林丹的“死亡展搓”下挑球出界。
林丹的快速推挑本身能让对手的进攻受到限制,对手如果不加速,进攻的威力就不大,根本打不穿林丹。对手要完成完整的杀球动作,打出进攻的威力,那就得加速,加速就意味着体力消耗增多,而且如果爆发力不够,即便是全力杀也未必能打穿林丹,反而会被林丹进行“主动卸力防守”,彻底陷入被动。所以,2011-2012年的林李大战,很多时候呈现出这样一种情况:李宗伟加速重杀后,反而陷入被动,被林丹反杀得分,林丹在2011世锦赛决赛与2012奥运会决赛,都上演过这样的精彩时刻。
林丹的防守,并不是简单地凭借自己的能力硬接对手的全力杀,而是首先去削弱对手进攻的威力,甚至让对手对他的防守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杀球。如果要杀球,就得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简单来说,林丹2011-2012年对付李宗伟,包括对付其他选手的根本战术是:1、削弱你的进攻,逼你加速,加快你的体力消耗;2、让你一步步被动,然后上演头顶禁飞与铁腕点杀,并偶尔重现北京奥运会的极速杀上网。
这就是2008林丹与2011林丹的区别,简单来说,2011-2012年,林丹的速度仍然在,爆发力也仍然在,然后他又打磨了一下技术,发展出“死亡展搓”,至于“主动卸力防守”,更是一个创举,通过这些能力、技术与意识构建起来的攻防体系,体现着他对羽毛球的顶级理解。
如果说巅峰的陶菲克、安赛龙能与北京奥运会的林丹抗衡一下,那么谁能对付2011-2012年的林丹?答案还是陶菲克、安赛龙。另外就是北京奥运会的林丹自己。
在林丹速度没有北京奥运会那么快的情况下,陶菲克的网前优势就会更大一些,杀球机会也会更多一些,而且林丹的“主动卸力防守”能够成功,前提条件是,对手的杀球不会太难防,像巅峰陶菲克那样的杀球,是很难做到“主动卸力防守”的,只不过2011-2012年,羽坛并没有像陶菲克那样杀球那么暴力的选手, 盖德不行, 陈金不行, 鲍春来不行, 谌龙不行,李宗伟也不行。
同样,在林丹速度没有北京奥运会那么快,且体力、精力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安赛龙的抓推就会更有效,而且安赛龙凭借自己的身高优势,无论是后撤还是拦截,消耗都不会像李宗伟那么大,杀完球后也不会像李宗伟那样稍微失去重心,因为李宗伟是鞭打式发力,而且必须是双脚起跳重杀才有机会打穿林丹,安赛龙则可以凭借发力短促的霸王杀以及尖锐的杀球落点制造威胁。
那么,林丹对付安赛龙,少使用推挑,而主要在前场与安赛龙周旋行不行?如果是这样,林丹对安赛龙就不会有太多优势了,胜负依然难料,而且我觉得,林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核心优势,而去使用一些自己并不是最擅长的技能。
能打2011林丹的,自然还有北京奥运会的林丹自己。以北京奥运会林丹的速度,即便是“死亡展搓”,恐怕也不能让他陷入被动,即便是“主动卸力防守”,恐怕还是会被他扑死,更何况他还有速度、体力、精力、专注力上的微弱优势。
依我看,北京奥运会的林丹是100分,2011年拿出最强状态的林丹是98分,巅峰陶菲克、安赛龙是97.5分,由于画像上稍微克制,二人在大赛有赢2011-2012林丹的机会。
巅峰对决,北京奥运会的林丹可能2-1陶菲克、2-1安赛龙。2011-2012年的林丹与陶菲克、安赛龙在大赛各打两场,林丹可能1-1陶菲克,1-1安赛龙,这二人刚好也是仅有的两个在大赛决赛赢过林丹的选手,虽然一个是在早期赢,一个是在后期赢,但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