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先别吐槽拍子的名称。
有太多比三大厂有意思的拍子了,所以我马上就能更新点别的。
此前我在波力猎鹰那期里说过,现在有些品牌着重发力了百元入门级市场,但根据笔者能了解到的,这些超低价出品其实都是产自那么几个卷得异常惨烈的工厂,渠道已经固定,谁做都可以。
而当真正接触到这类产品后,笔者对装备价格的定势认知受到了很严重的冲击。
参数:5UG5,有底,使用状态总重85.0g,平衡点307mm,中杆长218mm,硬度低,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kt66f。
这是一把处于最低生态位的产品,即便是有了礼盒装,但它的本底依然是面向初学者的、门槛极低的小品牌球拍,所以在价格上它会非常亲民。而出于成本控制,在漆水上,戟也是尽量简单。它确实没有很多装饰,贴纸都没有,而拍框4点的位置很明显有着雷霆系列的影子,而且从T头的样式看大家是否觉得它跟某把性价比极高但我还没写过的入门级产品很像?这时,底漆中的闪粉所营造的blingbling效果可以说是挺良心的了。
绝大部分的入门级产品都用了盒式拍框,道理也很简单,这是满足一定挥速和抗扭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的最优解,毕竟用破风框和降低头重两种手段都能提高挥速,而破风框要满足抗扭要求则需要用料更猛,不划算。常规的半线槽,5U版本挥重低,手感趋于平衡,是大部分这种产品的调性。
足够软,弹性也不拉胯,击球反馈有一点发木,长中杆带来了极低阈值的驱动感,完全为新手服务,没问题,穿了高弹性的线材后,任何一个足龄新手想打到后场都没有问题。
拍子在同为5U的入门级产品中,下压感也是在线的。在中杆硬度降下来之后,击球瞬间球头与线床的相持时间更长,反馈感变得实在,对发力的感知有好处,更容易掌握到合适的挥拍时机,自然更容易打出低伸的球路。
穿上高弹线之后,虽然杀球跟力道重没有半点关系,但出球的速度还是有保证的,对于进阶的球友来说依然能打出一定的爆发力,较高的球速能造成一定的穿透效果。这类球拍会更加依赖拍线性能,所以买来用了就不建议再穿耐打线了。
解决了进攻无力的主要瓶颈之后,戟的前景马上就变得明朗起来了,我可以更多地挖掘拍子在防守和控制环节的表现。不过这个级别的球拍防守表现都不会太拉胯,尤其是对这种轻快的球拍来说借力反顶的感觉很清晰。戟处理小球的手感则也是中规中矩,同样有着大甜区的优势和超轻拍的劣势。抽挡方面,轻快压倒了长中杆过大形变幅度带来的滞后感。
另外说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前文提到,它跟某某某戟会比较像,据传这确实就是某某某戟最一开始的供货商出品,只不过后来闹翻了单飞出来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