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开辟新战场,感谢友人对我提供的器材支持。
这个英国品牌大家估计还是在轮胎上有所耳闻,实际上其品牌的橡胶厂早已经被日本住友吞并,而它在碳纤维和运动器材方面的制作经验以及能力都非常不错。
别的不说,当前这款拗口的球拍,可是黄综翰的曾用装备,见过世面的。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3.3g,平衡点307mm,中杆长215mm,硬度适中偏高,盒式拍框,78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27磅BS710。
电镀风格的涂装最近很少见了,据说近几年因为环境污染的问题都不让在球拍上采取这种工艺了。蓝色高亮度的漆面有金属质感,靠近中杆的地方有一节碳纤维配色的贴片,不知道是什么科技。拍子很抢眼,还有种不明觉厉的高调气质。
本来我还纳闷Aerogel的系列名称来源是啥,毕竟叫aero的拍框却并没有带破风处理,后来看了一下简介,是采用了航空制造价格的凝胶进行成型所以叫aerogel。而4D就有意思了,是前段时间有点声量的复古材料四轴碳布,但对tour来说不止,因为它连拍框都用上了四轴碳布。看来家大业大就是舍得挥霍。
对于一把欧洲品牌的高端拍来说,4D tour上手难度还真的不能说大。当前挥重下,虽然中杆有些许发硬,但形变容易发生。
四轴碳布构造确实有特征性的打感,上手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部分TC500的击球反馈,但很难用语言对这种反馈进行精细描述。而在这种材料的加持下,4D的出球很稳,指向性非常明确,哪怕是在大对角这样长线路的高远球中,也能做出不错的落点控制和手感反馈,让我更愿意在专项训练中把球打到小四方内。
不得不说,4D的反馈感真的很还原,只要动作不变形,拍面对准了方向,出手之后就知道这一球有没有了,无论是网口的搓放还是推挑。
球拍偏硬,头重感也在,但并没有做得很暴力很执拗,它更多能表现出来的是稳定感,类似此前用过的BR990pro,但4D的框体更细,挥速略高,而中杆爆发力相对差一点。
不过也只是差一丢丢,实际上4D的挥重和硬度会让使用者产生非常好的信心去进行下压,重杀手感不发虚,出球力度和速度也能对得上发力的水平。而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中杆上关于这把球拍硬度和重量分配的信心,分别是“软到超软”和“头轻到非常头轻”,笔者看到了之后就像挖掘到了游戏彩蛋一样。
不过这点挥重在中场的快抽快挡中就不合适了,虽然出球可以很稳很准,但是不灵活,接不到球或者接球不舒服的话也就没有办法摆脱了。用4D打下手位的球,还是比较难受的。
反倒是在处理反手的来球时,会产生一点鞭击感,让摆脱变得更加到位。
虽说这种表现和定位的球拍在常见的品牌中也见得比较多了,但这个品牌给4D赋予的性能相当扎实到位,在我短时间的体验中达到了一些大厂中高端临界产品的水平,而这种水平肯定会随着我对它的适应而进一步提高的。朋友说它性价比比较高,至于实际售价如何,我就尚不知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