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第二道的辉厉,曾经是旗舰,搭载了历久弥坚的Ti科技和woven编织。
一看到它的样子,我就想起了蓝厂的脉动和尖峰系列。
我相信,辉厉是东南亚厂家里头的老大哥,而它,曾经是当家。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0.9g,平衡点297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偏高,八面破风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5磅,穿线26—28磅辉厉66线。
会不是是辉厉特别喜欢这种灰灰的底色?无论是笔者之前打过的8u还是目前手头两把待用的辉厉,都是这样的底漆。虽然这种金属银灰与拍框上的钛网能和谐相称,同时在观感上营造出一种硬汉感,但恐怕久而久之会引起审美疲劳。拍框两翼露出的woven纹理为球拍提供了视觉层次感,但整体仍然偏素一点。
3000在一上手的时候我就找到了熟悉的感觉,如此平衡的头重,加上较高效率空气的动力学特性,让笔者马上就想到了MX80N,以至于反复核实了一下线孔的数量。而放笔者下场热上身了之后,更加确信这一观点。
没错,刚硬的线床特性,裸露的击球反馈,以及瞬发的出球速度,都让我想起了那一把王者。虽然要说不同的话我可以从框型细节就开始细数,但这种感觉肯定是相似的。不过,Ti3000会显得更加轻巧,挥速更高,因此哪怕是3U的规格也仍然适用于双打更快节奏的对抗中。
换句话说,它让我爽了一整个晚上。
爽,是因为畅快的击球体验让每一拍出球的速度力度和角度都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指向性相当明确,除了挥重偏低有时候也会发生压不住球的情况,其他地方没有毛病。
挥重下降带来了笔者续航能力的提高,所以快感持续了一整个晚上。这一点好处从未对笔者带来如此大的收益,毕竟最近一个月笔者都因为在赶项目日均睡眠五个多小时,身体状态急速下降。一周之前参加了一个球局,头三局杀多了就开始喘,但用了ti3000之后不会,它能在我恢复体能的这段时间给我提供持久的逼抢进攻体验。
如前所说,出球的质量忠实于使用者的能力,因此在重杀或者点杀时,我可以放心地输出自己的爆发力和抓机会能力。尽管此前说过的有可能压不住球的问题还在,但这本来就可以通过调整挥拍击球时机来改善,所以在稍作磨合之后,它给我带来了行云流水的下压体验。
平抽挡似乎有着更强大的逼进表现,同样连贯稳定,但更加快速,所以前场可以打得更加激进。不过因为手感偏轻,同时持球感低,在网口拼手感的细腻操作比如回放、搓球会容易弹高,反而是勾球、假放真推这类比较花哨的技术可以吃到它灵活带来的红利。
球拍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在我看来它跟8U一样,使用过程中游戏店在哪里塑料感,不排除属于厂家自己的调教特色,这也胖了球拍在处理一些防守和被动球时反馈不够坚定,借力弹出时会有所卸力导致落点偏浅,需要更加注意往高远的地方挑起来。
不过,我自然感激这把球拍给我带来的良好体验,也感谢中羽球友的慷慨借用。使用期间,球拍让我从低迷的情绪中走了一点出来。我想,我还是过得纯粹一点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