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美津浓的JPX re趁着普兰诺伊世锦赛成功屠龙的消息提升了不少热度,也算是让JPX这个相对古老一点的系列重新焕发了一拨青春。不过,当家的进攻拍系列,依然是fortius系列。非常偶然,笔者最近获得了两把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Fortius,从产地和定位上看他俩都有各自的代表性,虽然有着级差,也同样可以从平行对照中获取不少信息。 参数:50 spirit,5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7.43g,平衡点320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等偏低,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27磅,穿线25-26lbsVS-KT63。 我敢说,哪怕这是一款中端拍,它的颜值也是非常惊人的,真不愧是美津浓。黑色的底漆,金色的贴纸和字体,让球拍显得非常电压。但这是fortius的共同风格,但球拍以12点为界对称地将一边用了哑光处理,另一边用了亮面处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边玉足,一边黑色,就……非常棒。50s当前的框体应该也是笔者用过的fortius中最薄的,而且还应用了导风槽,因此拍框的风阻有进一步的降低。据说用了钛合金的T头,不过笔者无从考究。 上手之后的手感非常符合我对一把5U进攻拍的认知,是幼枝硕果的感觉。从自重上说,它其实非常接近4U的水平;从挥重上看,它俨然比部分3U平衡拍还要高。在上手打高远球的时候,FT50S已经不像传统超轻拍那样需要加点力才能打出速度打出到位的球,就按照一把4U头重拍的感觉来用就行。它更像是FT20的中端对标,但FT20的硬该是有一定的驱动门槛的。当前,就拍唯一拉胯的地方,就是这个奔周KT63。 但后面的事实证明,笔者是年轻了……当前50S似乎只能打打上手球,在平抽中的感觉非常诡异。排除奔周线的拉胯,球拍本身的偏软也使得笔者在多次提升场上节奏的时候因为50S的温吞而掉了底子,出球不够爽快。而且,5U的它真的跟轻快没有关系,在体能衰竭到一定程度之后,用50S的感觉并不轻松,过分的头重会在架拍挥拍时有种别不过来的手感。 50S也是我用过最不好的fortius,哪怕是有充分发力可以下压的机会,整个球拍的力量传导过程非常分裂,线床和中杆都各自会卸力一段,使得出球更多是靠着挥重来赋予能量,中杆的弹性并不入流,出球没有快感,让人不爽。 本来它在下手位的防守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要怪就怪奔周63线,让我的接杀和处理被动球的击球反馈非常糊,弹性的缺失让球拍的被动摆脱非常无力,不容易到位,留下了被对方连贯的隐患。 用了这个球拍,笔者也只能打打慢节奏偏摸鱼的双打对抗了,最好是搭配了一个重炮,我在网口就只剩下一个职责了……拦网,逼迫对方继续起高。相比起它让我遐想连篇的外貌,FT50S的表现真的是属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但这一篇还没有结束。笔者在猎奇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装备库中有在录的球拍,不妨把这个理解为游戏中的那种道具物品全收集爱好者的癖好。但球拍款数量之众多显然是会超出人工录入所能满足的需求的,因此会经常遇到不同型号(并非不同配色)的小众球拍被纳入同一个装备库信息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美津浓最新的旗舰级进攻拍,Fortius 11 power,自从我补完了11 quick了之后就丧失了试用的欲望。感谢友人借用,我能把这个球拍补完。 参数:11 power,4UG6,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2.62g,平衡点320mm,中杆场220mm,硬度高,盒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28磅,穿线26-28lbs HP63。 拍子一拿到手,我就想起来当初看到11q时收到的那种惊艳感。高反射率的亮漆面,漆黑的底色,让这把球拍的气质对得上旗舰进攻拍的身份。跟11Q一样,球拍有很多地方有鳞片样的修饰,让笔者想起射这种生物,想必没有人会对它放松警惕吧,被咬一口可不是开玩笑的。在科技应用方面,BFS、T5级别碳素、Aerogroove框、M-fusion,统统拉满了。重点说一下拍框,尽管用11qiuck都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但这种收窄、圆润、方正的拍框真的给到我一种正气的感觉。与11qiuck相对,11powe采用了红色的贴纸用以区分。 还好这把球拍只有4U这个规格,自重增加之后使用难度会非常高……头重感异常明显。单从手上掂量的印象来说,笔者想起来的是美津浓的上古神器——TC500(可能TC700会更加像但是我没有用过)。这种手感已经不能用扎实来形容了,非常厚实,与4U的规格非常不符,细枝硕果,非常性感。 跟它的适配过程也并非由让我费解的地方,头重杆长调教硬,借力感十分出色,在慢慢地对拉高远球的热身中几乎没有负担,把架拍挥拍动作做顺畅了打中甜区就能把球用较高的速度给带出去。没错,无论是平衡点还是硬度,它都比11QIUCK高出一个段位,我已经可以预见它“一拳超人”式的表现了。 果然,拿来打双打有点委屈它了,极高的挥重把收窄拍框仅剩的一点挥速都磨走了,在前后占位的中场基本不能帮队友起到前封的工作,哪怕是提前架拍,只要没有预判到来球,就来不及挥击。在快节奏的平抽挡中,它也显得比较笨重,硬着头皮打的时候,也只能更多通过软档一拍网前来应付。 而且,反手和下手位操作比较困难,对发力要求比较高,笔者打了几局双打下来,小臂都有点发酸了。打到后面体力不太旺盛了之后,干脆直接挑后场放弃治疗,没想到以外打开了它的新玩法——防守控制。因为中杆硬弹,接杀借力反顶的感觉非常清晰,而且因为头重盒式框出球很稳定,也不用做太大幅度的动作,顶一拍分边或者大对角线都得心应手。而且卸力感也十分合适,抓住对方一拍质量不高的下压简单的挡网就能守转攻,这其实反映了11POWER无论在做网口的小球还是后场的吊球都能提供稳定的手感,让它有足够多的控球资本。 当然,它的重头戏非常炸裂——下压、下压、还是下压。要是创造了能充分发力往下砸的机会就尽管往下砸好了,它能让我体会到熟悉的硬、重、弹的出球,打中甜区之后伴随了充沛的响声,球头便带着肉眼可见的力度直接在对方的拍子或者场地上炸开来。笔者当天还因为状态原因没有多少球路,一味打直线,就是一味能打出对方的防守破绽。对,确实让我找到了TC500的感觉,这个基因非常暴力。反正牺牲了连贯,那就把进攻威力给拉满,简单粗暴。 只能说,虽然笔者说不上把持不住,但它确实是魅力非凡,细枝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