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之前试了不少稍微老旧一点波力高端型号,有个很明显的感觉,工艺和材料升级对每个新版本球拍的打感实现了稳步提升,导致仅仅几年前的高端型号放到现在一下子能打出“不合时宜”的打感来。后期的波力,明显在弹性、灵活度和可驱动性方面有长足进步。
那么是否所有的高端型号都是越新越好?尤记得笔者第一把波力是1982L,而当我最近拿到它的前身B130并进行试用了之后,我发现也有仍然表现不俗的旧版本存在。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7.34g,平衡点299mm,中杆长220mm,硬度偏软,盒式拍框,78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6-28lbs BS710。
它在外观设计上的关系与B129属于亲兄弟了,花纹都一样,只是在贴纸的颜色搭配上选取了更鲜艳的黄色和红色,但不得不说这一点点改变让球拍没那么沉闷,3、9点位置的豹纹看上去球拍会野性一点,但谁又会想到这反而是侵略性没那么强的一个调教版本呢。除此以外,清漆、乌缺的WOVEN碳纤维纹理、48点位的大连钉、T-joint特殊花纹都有,就不再作详细叙述了。
还是295mm的空拍平衡点,而且B130的硬度标识如实地标到了“soft”这一级别,用起来非常好上手,中杆的形变感觉清晰,40T级别的材质弹性也绝对够用,在上手打高远球的时候有显著的“舒适感”,在减震方面比B129会好很多。尽管它缺少了后期款的四轴中杆技术,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不碍事,毕竟这是一把友好的、强调均衡体验的球拍。更重要的是,它的黄金参数以及目的明确的调教方向为后续的1982L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许是自己能力发生了变化,曾经的1982L的头重感会更加明显,而B130会轻一点,但无论如何这个盒式框的挥速都足够快,用来打双也完全没有问题。
不可回避的是,它的侵略性没有那么强。尽管它的弹性和下压的手感都在平均水平之上,但中杆的爆发力差了不少,短促大发力击球后产生的卸力感让我在后场进攻时信心没有那么高,这依然是以连贯作为得分突破口的一款1982,但在多拍下压的过程中消耗比较小,能长时间地维持发力状态。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在业余水平的对抗中多使用高吊杀结合的方式处理主动状态下的来球,会让局面放松不少。
而且,球拍处理小球的手感也非常好。常规的拍面表现,甜区比较大,容错率高,加上一点点的持球感,在网口作出搓放动作时能把球头搓转,简单的回放即可产生良好效果。
当然,作为一把摸鱼王者的原版,B130在处理被动球和接杀的时候都十分轻松,反手区外旋发力的感觉比较好找,随手一抬就能打一个大后场摆脱。下手低位接球的感觉也挺好,借力顶一拍后场基本没有难度,接近网吊球也不会因为发力空间被压缩导致挑球不到位而留下被连贯的隐患。哪怕是到被对方冲网或者打追身的情况中,实在是不好发力的情况下,软档一拍近网也能体现出B130良好的卸力手感,总有手段让我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来球。
不过,虽然它似乎比1982L挥重低,也确实比较灵活,但在平抽挡中的节奏会慢下来半拍,拍面的响应速度不够积极,不太容易抢到自己想要的提速效果。同时它的平高球出球速度衰减比较明显,球拍确实偏软了一点,在尝试打一些出其不意的球路时效果打折。
所以对我来说,B130在整个试用过程中的体验感是逐渐上升的,起初我会嫌弃它在我能力体力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没能发挥出更多优势,但状态波动后又会因为它的稳定轻松而受益不少,这种感觉跟自己4年前用1982L差不多。当年自己用1982L有多舒服,现在用回B130就有多舒服,这似乎没有改变。
如果要讨论性价比,我必须承认后期的B150在弹性和出球稳定性上有可以被感知的提升,但波力的老款现在的价位相比新款来说是物超所值的,这一点点提升实际上不足以弥补这之间的价格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