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大概是找回了自己的第一款自己购买的球拍,虽然缘分这个概念过于玄学,但是它以不错的素质把我带入启蒙,与我而言算是一种幸运。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91.37g,平衡点295mm,中杆长217mm,硬度中等,椭圆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8磅,穿线25lbs NBG95。 之所以让我认出来它就是我曾用的款式,主要原因是配色。芒果黄的调色在白色的衬托下比较显眼,同时不同颜色区域间是硬连接,没有过渡处理,对视觉的冲击力更强,也更有层次。虽然同样是那个年代的出品没有过多的水贴进行修饰,但看着并不单调,尤其是型号的设计花了不少心思,explorer的几个字母颜色以梅花间竹的形式体现,增加了它的辨识度。
定位是中高端的它,有着平衡的手感,球拍自重不低但整体重量分配平均,挥重并不让人难受,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主动发力或是借力的手感。球拍拍面较大,挥速不错,容错率在线,甜区容易掌握,而且中杆不硬,说是新手友好完全没问题。弹性方面,则相对弱势,但也是那个时候没有办法的事。这种脱节了时代的表现,也确实随着使用过程的不断深入,让我找回了十多年前的的感觉。
虽然型号已经非常逼近高端,但它的上限并不高,至少在主动尝试进攻的过程中,它的表现并不如下位的620来的扎实。拍面持球感较强,击球反馈偏韧性,虽然也能打出不错的下压效果,但是没有拳拳到肉的快感。 正当我以为它只能以连贯的下压来实现主动得分时,偶尔发现它在重杀的释放中鞭击感还闲荡明显,所以在能充分发力的机会出现时,卯足力气打一拍强攻的效果也意外地不错。
670其实会让我找到一点弓11p的感觉,特别是抽档的手感。拍面有点粘球,不会神经质地一味快弹出球,出手发力的时间窗口更长,比起快节奏比拼,更擅长以手法维持的多变球路去获得对抗优势。这一点往往在网口的博弈中有所体现,即一方面它既能以稳定的控制质量打出贴网的回放回搓或是勾球,也可以利用平衡灵活的特点进行停顿推直线、闪动发力假放真推的花活。
平平无奇但意外好用的670,在被动或是防守的局面中也有它能发挥的一席之地。因为拍面大中杆不硬,在非常窘迫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对充分的发力时长,让每一拍摆脱球都打得更到位或是更轻松。然而这种情况下打过渡的情况会更多,说到底一拍顶回底线的操作是需要弹性作为底气的支撑的,而670已经尽力了。 除了弹性,我觉得它没有任何让我不适的地方,非常全面的一名老将,同时它的好能被当下的我认知,大概也算是一种还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