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试错成本是横亘在部分优秀线材面前的最大商业表现难题。同一款线,很多球友都只给自费且没用过产品一次表现的机会,合则用,不合则弃,从此不再接触。
但,球友的手感和技术、打球的风格需要沉淀,线材的性能、经济性也会随着使用经验的累积才能逐渐充分暴露。两个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在试错成本的前提下,造成了容易彼此错过的局面。
最近一段时间,受朋友推荐深度体验了红厂两款线材。L67和L67Q我都已经写过,本来觉得可以“盖棺定论”,但过后确实也产生了想再补充点想法的冲动。
L67quick一如既往,快弹、高响应,同时弹性、爆发力和硬度都在线。不得不说,这是更符合时下更广大球友群体偏好的表现。就笔者在个人所遇到的球局活动中,所能观察到的大部分业余对抗都还是以吃身体的“能力球”为主,对技术甚至战术的追求相对来说对结果起不到影响的作用。确实,连朋友也说了,打球就是为了开心,能出一身汗的释放感来得比胜负本身更重要。同时,双打以场地“容积率”更高、技术门槛更低、对抗回合数更多、社交属性更强的多方面优势,成为了业余局中占绝大部分的对抗形式。在这种背景下,以出球速度、弹性反馈为主导的线材,会以更通俗易懂的高表现力去迎合商业市场的胃口。
跟L67q这种一下子就能体验到线材优秀有魅力特色鲜明的线材对比,L67会更内敛,这一点从中羽的装备库的评分中也能看出。这种内敛最集中的体现,我一开始以为在于其略强的持球感,就跟当初我与XB65的首次接触一样,不够直来直往。而这种击球感的源头来自于L67的线衣,后者的脆弱性也成为了不少穿线师吐槽的原因。于是无论是服务供应端还是使用中端,L67作为“第一条国产线”的存在,多少有点起了个早赶晚集。
不过在我这次长时间使用后,我觉得以上想法还是片面了。L67如果是以“高弹性”品类来示人不太符合预期,至少在我眼中它是“全面型”的。它并不是直来直往的性格,操控感的提升让使用者对细腻动作的感知度有所提升,最直观的就是小球的勾、搓、放质量更容易稳定下来。但同时,线材本身的爆发力可能在使用者自身的主观感受下被低估,实际上无论在对重发力的要求还是最后出球的尾速上看,L67都对得起宝哥当初给出的评价,当L67穿到小拍框上时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双十一临近,早几天逛了下某平台,现在的价格让我很受震撼。
写到这里,突然反观到自己的身上。去年还是纯打能力球的我,在疏于锻炼及年龄增长后已经没有多少身体素质可以让自己通过“唯快不破”“一力降十会”来硬吃背景差不多的对手了。状态波动更大的情况下,会倒逼着会自己打聪明球、打耐心球,也让我发生了对耗材的审美变化。更何况,影响自己对抗愉悦感的因素,其实击球反馈只是其中一个非决定因素,远不比自己的随机队友让己方被动的频率来得重要。纯爽跟竞技有时候会冲突,二者的取向一开始没有分水岭,但谁让人都总是在成熟和对抗成熟的状态中挣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