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1.ArcZ在原系列球拍基础上缩小了拍框面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中管硬度带来了速度与进攻上的极致提升; 2.VTZF则是将进攻与控制相结合; 3.VTZF2直接继续缩小拍框面积直至极致,提高平衡点与拍框硬度,劝退了不少业余爱好者,一度成为了论坛必推入门器材,为信仰充值; 4.NRZSP将拍框厚度降低到了新的高度,减小了截面风阻以提升挥速,以至于在高平衡点的情况下也具备较强的机动性; 5.DZS秉承Z系列的小拍框聚力特性,将异面框型科技融合,缩短中管长度,加长手柄,提升操控性能,无疑又提高上手门槛; 似乎总是欲将其性能加以强化以至谱系之最。这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极致的体验也是能力的考验。 6.100zz更是将yy的中杆纤细程度干到了极致,带来酣畅淋漓的爆发弹射。 似乎从弓箭Z的首次问世以来,便不难看出,yonex球拍乃至球鞋系列中,Z这个“字符”作为谱系中最后出现的一名成员似乎也总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当然细心的球友们通过日本的动漫或者影视作品中也能够领略到他们对于“Z”zei do的恐怖执念。 如果说上一支分享的上古神器DZS还不够那么上古的话,那这一次这一支当年由陈文宏在实验室内创下493km/h的杀球时速记录的ZSP绝对会让你们为之颤栗!不过现如今这一记录去年3月被印度男双黑塔组合的—兰基雷迪在yonex的羽毛球实验室被同为Z系列的NF1000Z所打破,时速565km/h! 夸张的狗东499-DZS并非你们认知的极限,439的ZSP没能买到才值得你们为之疾首痛心,不过那会儿的球拍市场鱼目混珠,真假掺半,没点眼力见的还真占不到啥便宜。 其实几支球Z系列拍的涂装辨识度最高的还要数ZSP,就算是放到十年后的现在,老色亮眼的荧光橙甚至后来犹如毛毛虫一般的荧光绿都毫不过时。 —详细参数 —上手打感 作为小框长杆的典型代表,ZSP能够放在主打速度的锐速系列主要缘于它的拍面足够小,即便是300mm的平衡点下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上手后的挥拍速度,加之小框和小甜区的噩梦搭配,ZSP的上手门槛只能说比那个魔鬼的异面框DZS确实要好上一点点。
—挥速对比 ZSP>DZS 同为小拍框 拍框壁纤细的ZSP在挥速上虽然没有凌冽的菱形破风设计,搭配300mm的搞平衡依旧能保持极快的挥速,这也是Z系列小拍框元素的功劳。DZS在前期的使用过程经常会对有转拍喜好的选手极为不友好,在接发时总是会不自由的看一眼拍框,实际体验过程中异面拍框的差别虽然甚微却着实会影响手感, —中管硬度对比 DZS>ZSP; ZSP与DZS到底哪一个更硬? 我的回答是DZS,当然需要把DZS的加长手柄的条件考虑进去,加长的手柄无疑是提升了DZS的操控性能,尤其是在网前的平抽对垒过程中,灵活多变且把控精准,但是对于本身就硬度极高的缩短中管,反馈就可想而知了,ZSP在高远球的击打过程中,其实虽然硬,但223mm的中杆足够长啊,一拍充分准备的重杀下是能够清晰的打出明显的形变摆动的,甚至很多时候拍头制动的瞬间都有鞭甩的末端击打效应,聚力感和鞭打感都是我打过的拍子中最畅快的,没有之一。 ZSP>DZS 所以来到本文最为重头的进攻环节,这两支球拍的进攻特性均是以快速的突击为主,借助小拍框聚力鞭打的优异性能,不论是在准备充分的引拍重杀,还是小幅度点动的制动感,ZSP表现出的爆发手感确实够炸也够爽,进攻时会给我十足的底气,我知道这一拍下去,对面即便是接起来了,我也可以接着杀上网。 —防守摆脱 DZS≥ZSP 如果说进攻强悍是这2支球拍共同特性,那么防守大家就一起哭吧哈哈哈,小拍框永远是防守薄弱选手的噩梦,譬如说我,小拍框的甜区回缩,拍面减小,容错率自然也会大幅度降低,使用小拍框球拍无疑也是对自己的锻炼与考验,时刻谨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技术定位 总结Z系列球拍特点如下: 1.一脉相承的小拍框,对发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初期上手打框频繁,适应期较长; 2.甜区收缩集中,适应后爆发力惊人,进攻犀利; 3.小拍框挥速较快,灵活多变容但错率极低,在防守上表现乏力; 4.拍框硬,中管硬,反馈鲜明,指向性强; 考虑到拍框面积小,防守性能较薄弱,容错率低,更加推荐控制进攻打法的单打选手入手爆发力更炸裂的ZSP,DZS的短中管配置则也可适用于双打选手,不过给你们推荐都是多余,这两支拍子439、499你们都没赶上,现在都给我一起哭吧哈哈哈哈。最后就是关于ZSP后续复刻的手感问题,许多球友反馈老色的ZSP比新色好打,这点我是赞同的,我个人会觉得老色的ZSP中杆更硬且越打杆越弹的那种玄乎的“开杆”说法,而新色的ZSP打起来就明显会软一个档次,并且复刻过后的老色ZSP也没能将其炸裂的打感加以还原,也难怪,YY复刻的球拍不论是AT700亦或是弓剑10都难以重现其原有的辉煌,可能这也是羽毛球拍信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