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虽然这把球拍笔者已经听说了很久,但也是到了尾声阶段才得以借用体验一回。这把球拍的拍组跟上一期的奥秘是同一人,由此可以大概推断他接受装备信息的渠道。巧合的是这两把球拍都被源教带过货。
说起来笔者经常会把刺客跟剃刀混为一谈,在跟朋友讨论装备的场合偶尔搞不清两个型号所对应的产品。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6.77g,平衡点308mm,中杆长220mm,硬度中等,破风框,72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lbs AMG攻。
黑色珠光底漆,克制的4点位纹理装饰拍框,两翼网格图案,共同营造出有如名称所对应的神秘风格,而且漆水的质感不错,气质上来了。球拍的低调跟剃刀的张扬其实不吻合,但也不怪笔者,毕竟他身上的很多元素都跟剃刀保持了一致,比如全破风的框,又如同样字体的型号标识,显然是同一个系列不同定位的产品。
当然刺客实际上是青春版。上手之后,他更低的硬度和略显柔和的击球反馈印证了这一点。因为拍框大,而且中杆的可驱动性比较明显,刺客的上手难度并不高。因为碳纤维的模量低了一点,框体和中杆的形变量更大,让线床有了持球感,对发力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当时剃刀的硬弹感让我觉得对味,此时的刺客实际上也不错,加上高挥速的设定,糖水感一下子就起来了。
正中半残废笔者的下怀。
在糖水派的讨论范畴内,刺客的下压感是比较明显的。他没有非常夸张的投中,但在上手主动处理来球的时候,拍框会带动中杆形变呈现下压的态势,将球头牢牢锁住并以更长的接触时长将球弹射出去。一方面,这种击球反馈会让人觉得打得很实,愿意在进攻态势下用更多的发力去处理;另一方面,更具有包容性的线床在提升容错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作用后球头的旋转驱动,在劈吊和滑板中更容易打出急坠的线路。以上两点,会让笔者觉得刺客在后场的球局处理手段可以非常丰富。
它的重杀效果单独拿出来看也仅仅只是够得着用上的水平,不算特别能输出快球速,但在多样化的手段支持下它可以特别容易通过前后场调动来松动对手的防守站位。只要能获得主动机会,使用者会获得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组织球路,也很容易获得连贯的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对手不是无脑加速,我都能打得很从容。
就先不说它本来就比较擅长的中前半场对抽和前场叉烧球把握。哪怕是陷入了被动的状态,刺客无论在接杀防守还是在被调动后的频繁救球中都以更方便的发力模式拿到我想要的过渡或是摆脱效果。
话又说回来,球拍的抗扭没那么适合在长球中精确控制落点,倒也够用。只是如此趁手的糖水表现给配一个“刺客”幽暗而尖锐的名字,多少有点烟雾弹了。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5-1-26 00: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