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偶遇之下,终于让我补齐了风动9000系列的最后一块拼图。尽管它有也有着KC这样的特殊版本,其整体保有量是这个家族中是最低的,看来李俊慧并没有为它带来更多的曝光度,或者是球拍本身存在难用的地方。但在实际体验后,我发现并非如此。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95g,平衡点322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高,盒式拍框,72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lbs VBS66N。
荧光绿的涂装在颜值普遍偏高的李宁中也是亮眼的存在,可以说在主观上它是最特立独行的9000系列。拍框2、10点方向有一段银色的贴纸,拍框5-7点转化为黑色时会有一个渐变的过渡,T头李宁标仍然被绿色的底衬托。9000D并没有什么特别标志性的主题元素,其占外部标识大部分的还是球拍身上的科技应用信息。之前9000C的配色饱和度太高,笔者其实不太喜欢这种高饱和而修饰复杂的设计,9000D的动感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但球拍的贴纸强度并不高,容易在磕碰后产生瑕疵,对强迫症来说并不好受。
不理解为什么到了5U的9000I之后手感会如此别扭,明明9000D本身就已经做出了很讨喜的“轻拍重头”感。这把拍上手的瞬间我就能感觉到它的轻,此前只看评论的话我一度以为这又是哪里出来的断腕神器,实际上远不到这个水平。球拍确实有明显的头重感,但挥拍并不费力,这样的重量分配能提供非常好的借力感,让我的上手球打得非常舒服,甚至在高远球和下压中打出一点糖水感来。同时,这显然是家族中硬直感做得最好的一款球拍,从击球后的反馈来看,它比9000和9000C都更加直接,发力击打球头能产生不错的快感,而且出球稳定性良好,拍面的抗扭表现优秀。
这种拍面特性和挥重挥速同样很适合用来打双打,去底后正反手切换更加灵活,前后场所需要的功能都能兼顾上,无论轮转到哪个位置都能发挥出9000D为这个位置而储备的性能特点。别看它的平衡点高,风动框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无法让使用者将它的框型印象和实际挥速关联起来,它不负Drive的后缀,有着非常灵活的表现,哪怕是遇上了中场的抽档,这种身段也足以应付更快节奏的血拼。同时在被调动到后场时,球拍仍然保留了很好的下压感和力量传导,可以提振信心。 所以它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光是这种头重和灵活度都能统一到同一把球拍上的这种奥秘就已经能成为9000D的亮点。
但话又说回来,9000D的杀球其实没有太暴力的感觉,更多的只是发力舒服有信心。虽然中杆和拍框都更硬,给到了很充分的力量感,但72孔的拍面其甜区的张力还是差了一点,总感觉自己输出的爆发力在线床上打了个折扣。别看李俊慧打比赛时夸夸乱杀,在获得充分发力的机会时还是要想到,这毕竟还只是风动系列,一个平衡拍的系列。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二者之间的差异,让我在很多貌似可以发全力杀一拍的大后场高球中都选择了吊一拍控制和拉开一下。
最后从实际的下压效能来看,家族中的9000I算是一把杀器,除此以外9000/9000C/9000D其实都没有特别暴力的一面。要不,在风动8000上找补一下?
所以为什么没什么人对此埋单呢?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款球拍,我对它的辨识度远超其它三款,但保有量相信也是最少的一款,多少有点不配位。总结起来,最全面的无疑还是9000,最特别的是9000D,最通俗的是9000C,最答辩的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