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上次打完99ltd后,我斗胆又试了一下以前很不喜欢的击破的DZS,然后还是很不喜欢,就这样吧。
不过我没想到那么快便又遇到了击破以前的产品。一般而言,在击破的体系中,越轻的产品笔者越容易适应,也越容易感受到品牌所强调的硬弹感。BQ的构建思路笔者不得而知,但在这个份上能看到booster系列中有一把糖水感十足的、正常体量的球拍,那还是很有新鲜感的一件事。
参数:4UG6,有底,使用状态总重92.16g,平衡点312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等,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6lbs 无标线。
我知道对着这个样子大伙都在想什么,红厂的突袭7i嘛,而且中杆也是毫不避讳地连“TB NANO”都贴上去了。不过借鉴这款球拍的品牌也不止有击破,聚将的100pro也干过这种事,也说明大家对7I这个甜妹还是很认可的,就没必要批评它喜欢cosplay的爱好了。不过,BQ就是一个很普通的76孔流体盒式框,稍微认真一点看就能看出差别来,倒问题不大。真正问题大的地方在于,这个拍的漆水强度恐怕达不到红厂的级别,会有发生打到球头就掉漆的情况。
我怀疑这是一把空拍非常接近5U级别的产品,它上手的感觉有这种很熟悉的风格。球拍平衡点高但是自重不大,在上手球中能形成良好的借力,而且中杆的驱动感也容易体现出来。将发力的行程变短促一点后,出球的速度能线性地提高一点,而且出球不飘,能形成对落点的控制,其手感还挺扎实的。不过因为采用了盒式框,球拍的挥速算是够用但达不到优秀,后场的下压后连贯没有问题,但中前半场的快节奏抽档就可能不够快了。说实话,以这个外观和驱动特性来说,这把拍已经可以推荐给刚入门的女性球友了,BQ会不会就是奔着这个群体设计的呢?
因为出球有一定的力量和稳定下,笔者用BQ打后场进攻也很有信心,敢于发力和打出大角度的回球而不太需要担心造不成压力或者是发生主动失误。球拍的下压感也很实在,拍面的出球明显带有裹着球往前下方弹射的感觉,对发力的要求并不高。同时,中杆的弹性还不错,重杀说不上能一锤定音,但也能在更高的爆发力下打出具有威胁的球速。唯一可能产生困扰的地方在于中杆的回正速度略慢了一点,有时候从后场打出机会向前连贯抽压追身时,往往在第二、三拍的衔接上发生出球方向的偏移或是打嗞。
当然,后场也从来不只有发力杀球这个选项,BQ的劈、滑手感也很好很自然,挥拍顺着网口的方向将球头带出去就能打出一拍不差的的吊球。
这也是在被动时显得特别友好的一把球拍。只要中杆愿意给出弹性、球拍灵活度不拉胯,那都能在不方便发力击球的时候实现尽可能到位的摆脱,而BQ是二者皆有之。被压了反手,要过渡或者打到对方后场是相对轻松的一件事。有时候碰上前三拍看得比较死的对手,尤其是接发就扑压中路或反手底线的,BQ都能在使用者瞬间反应过来后将球弹到位躲过对方接下来的前场抓球,哪怕是在追身和腋下这种不太好发力的位置上。那么自然,BQ的接杀手感也是上好的。
曾几何时,击破总给我一股模仿起来要土不土的形象,现在用回以前这个品牌的球拍,果然还是很土,但好用就行。这个结论笔者上次也已经说过了,不过这给我提了个醒……99LTD和BQ,味道有点像啊,莫不是有什么公享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