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假动作顿悟——羽毛球视觉误差理论
刷了很多短视频,学了很多假动作,但是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人,比如 石宇奇,做同样的假动作,为什么有时候能骗到人?有时候骗不到人?这中间应该是有什么原因在里面。正好我曾经是眼科学博士,也是名羽毛球爱好者。
第一个核心思维——二维和三维的区别
“假动作核心原理”——人的平面二维成像和三维世界的区别。
羽毛球是一个点,我们能准确看到它的左右移动,上下移动,但是远距离在对方场地的前后位置,我们是估计不准确的,也就是三维坐标系中,x-y轴,都比z轴要准确。这就是平面成像和三维成像的区别。
所有的假动作,都必须在对手眼中你已经挥过一次拍,把球打出来了,而实际上你并没有打到这个球,因为对方眼中能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平面,从平面看你已经碰到球了,而从三维世界看,从z轴来看,你的拍子还在球的后方,没有打到球,但是骗了他的启动。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时间,有个人从球场的左右两面看过来,能看到这个假动作一点都骗不到他。
而这个二维平面会随着对手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他在正手后场打了个直线网前,或者在反手后场打了个对角线网前, 落点都在你的反手前场,我们可以做同一个假动作,假放真推或者假推真放。
但是这个假动作,在不同的位置看上去是不一样的!!! 所以才会有骗到和没骗到的区别。 很多时候,是直线看上去已经“击球”, 但是如果对手在斜线,从他的角度看, 你根本没有击球,他也就不会启动了
所以这就带给了我们业余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一个核心思维的转变 假动作的核心在于z轴,在于三维空间的“魔法” ——我们要从对方视野中,骗到他们,让他们以为我们已经把球打出去了。
第二个核心原理——羽毛球场的27个点位动作训练 训练假动作,看过 安赛龙最近针对中场过度球的一致性训练 抛砖引玉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引起一些思考和讨论, 如果能对你有启发,也是不错的。 我认为要把羽毛球场在最基础的前场3点,中场3点,后场3点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高于网、平网无法下压、接近地面的被动击球这三种不同的高度。 所以有27点动作训练。 比如安赛龙的中场过度球训练,就是中场中间高度这个27个点中的一个点的持续训练。 一致性其实就是骗术了,所谓一致性有一个前提,就是前摇看上去像往哪里打。 过去国内羽毛球教学很厉害的一个长处就是后场一致性。 劈杀、平高、重杀、高远,都是一个“前摇” 而中前场6个点(实际上6*3个点)的“前摇”则更丰富 高点就是看上去“推、扑”这种惯性思维,实际上是放和勾 低点看上去是“起高球”等动作,实际上是放网;而腕力王者如 林丹可以在低点作出看上去是“放网”的前摇动作,实际上最后时刻一点,爆发力直接弹底线。
第三个核心原理——好的假动作一定会打转身和二次启动 比如对手放网,想正手抓推,已经作出了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步伐 我们哪些假动作最有效, 第一,前摇肯定要符合对手“心理舒适区”,比如他想抓推,我就给正手后场起球的假动作 第二,假动作要让对手脚步混乱,如果这个假动作是放网前,当然也很好,需要很高的质量,但是对手右脚在后是可以一步蹬跨到网前接到这个球的,步伐实际上没有混乱(当然,他如果退了两步,那确实能直接得分) 第三,真正步伐混乱的点位,1、在反手网前,对手需要“转胯”“转髋”,就有时间优势,甚至直接得分。2、反手后场,林丹招牌,之所以招牌,就在于需要爆发力,以及打出了对手“转胯”“转髋”+“反手后场被动”多重debuff叠加的优势 第四,所以从优势细节积累上分析,对手放网后,同时准备正手网前和正手后场的情况下,假动作起正手后场,然后转勾对角和弹挑反手后场是“假动作最优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