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我最近也就配打打一些5U的产品了,手腕受不了。矛盾的是,要打爽这类产品还是要有个硬杆才能行,那其实也没有好受到哪里去。对抗还是要认真来,对面卯足干劲要干一场自己却因为身体原因顶不上去,那太扫兴了。
虽然说笔者也习惯了泽野弘之那样脸滚键盘的命名方式,有时候确实“认真你就输了”,但是ZD NA这个命名啥内涵?紫电NA?祖传DNA?
参数:5UG6,有底,使用状态总重83.15g,平衡点307mm,中杆长215mm,硬度中高,流体盒式拍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30磅,穿线25-27LBS HP-61。
球拍确实是按着高神紫电的风格的来设计的,可以看到贴纸的光反射率很高,看起来blingbling的,融合了反色的泼墨、点墨元素,视觉冲击感颇强。跟之前的MK800LT比起来,这款产品更符合我对击破品牌的刻板印象。但在整体的观感上,4、8点位置拍框的白色有视觉发散的效果,笔者看着就像是拍框发腮了一样,偏偏拍头黑色收敛,显得上尖下宽。
我感觉球拍本身是想做硬一点的,同时通过渐变外锥中杆技术提高中杆的形变效率来增强下压,这时要判断球拍的弹性就不值得参考粗中杆的直径了。当前规格下的ZDNA仍然笔者需要手感上的适应,毕竟当时的紫电也有过这么一段磨合,框型的沿用自然也造成这种结果。在我看来比起中杆的特性,拍面甜区的把握具有更高一点的门槛,对初学者自不必说,进阶一点的球友也仍然需要注意精确捕捉挥拍发力击球的点位和时间。
这个球拍的框架基本上不吻合我的用拍习惯,但5U的规格能更好地迎合我身体情况,形成了有效的妥协。我知道击破受众中有不少2、3U古典规格的爱好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力难度的降低有时候比上限的拔高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球拍的魅力。
5U ZDNA有更加好的短促发力,在双打中可以稍微弥补由甜区适应性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出手更快,打中甜区后有爽快加成,球拍的硬度也支撑更高的出球响应度,整体的连贯速度不错,尽管使用它仍然需要克服击球震动带来的一定不适,也已经堪用不少了。
当然,更好的弯折特性让ZDNA在后场可以充分转体主动发力的进攻环节中获得不错的重杀收益,有相对不错的输出体验。倒不是纯粹的力量和速度的问题,而是更强的鞭甩也让下压的落点可以变得更加尖锐,而且球拍的抗扭也在线,经常可以预判对手的对角线挑球在头顶区杀一拍凌厉的压边线得分,有点讨巧。不过在吊球的环节上,事实证明这个甜区还是有点克制我,容错率低了不少,出球自信和质量都不够,被动球的处理环节也同理。
球拍究竟算是有性格还是单纯的挑人,用完之后我也不好出结论。但在高神目前已经没有老本可吃的状况下,笔者冒出了一疑问:在2025年还在追梦紫电的球友,在当年是中了什么样的魅惑魔法……
本帖最后由 L.C. 于 2025-11-7 13:5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