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羽在线社区


找回密码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7790|回复: 64

论林李大战(13年挖坟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使用道具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20:35: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年来,林丹经历了06年底到08年夏天从高速到变速的转型并取得了成功,而他从08年底开始的从变速到全方位控制的转型至今仍在继续,他对比赛的掌控不断完善着。今天,林丹不仅在球场上通过速度和节奏、通过精确的拉吊、通过线路的变化和组合来控制对手,还在比赛心理上控制对手——什么时候打消对手放弃比赛的愿望,什么时候浇灭对手追分的热情,他同时也在锻炼自己在短时间内调动出最佳状态的本事。而李宗伟则一直在努力追求增强自己的力量和体能,试图在速度上赶超林丹,他只不过是一直在林丹08年已经走完的路上走,这时林丹两次转身已经把他甩得越来越远。

林丹本来技术短板就不多,也不明显。他并没有左撇子选手反手偏弱的通病——从09年开始,林丹降低了对头顶速度的追求,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加经济的反手击球;他极少因为反手质量的问题丢分。单论网前搓滚网的技术,很难说他比陶菲克强,但是林丹的能力和步法使他有更多机会抢到高点,而他推挑手法的隐蔽和一致性也让对手不能集中精力对付在他的搓放选择,可以说网前绝不是林丹的弱项。从步法上看,说林丹天下第一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陶菲克的后退步法效率谈不上高,李宗伟则更是费力的代表。

这里我个人的理解可能跟很多球迷不一样——李宗伟的步法甚至常常被拿来作为业余选手学*的典范,所谓“更接近凡人”云云。难道这些球迷都无视林丹常常在场地中央以一至两步的半径画圈,脚下闲庭信步手上“戳来戳去”作出各种半场拦截么?难道在他们看来,李宗伟的“弹簧腿”、那不断跃起突击的步法更适合业余选手模仿?我似乎很久没有听到有人评论说林丹“跑动能力强”了,而李宗伟在场上的表现一直当得起这个评价——跑动能力强很多时候其实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跑动,意味着要么拉吊质量不如对方、要么步法不如对方经济、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具体而言,林丹在没有好机会的情况下已很少在后场起跳突击,蜕变成一位“地板流”选手,他正手后场更多采用并步或后交叉被动步法,头顶点杀稍多一些,但是机会不好是起跳幅度很小,步伐也很省力;前半场和大多数选手不同,林丹上一拍的高质量和他及时准确的预判使他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充裕的时间采取更经济的前交叉上网,避免了传统后交叉上网步法对身体的消耗。相反,李宗伟现在依旧把后场起跳突击作为拉吊过程中的常规武器而频频使用,而前场步法更多采用重心压得很低的后交叉,从后场到前场的大斜线连接更是要起码多用一个垫步——这在不少球迷看来是两人在身体天赋上的差异造成的,我倒觉得更多是后场突击时机选择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对方防守质量更高导致的。

防守也是林李之间差距较大的一项技术。李宗伟一直被认为防守好,但是在我看来,他的防守技术进步并不明显,更像是较坚固且覆盖面积较大的死扛,更多是靠身体本能的反应;而林丹早已在防守中开发出各种杀伤性十足的武器,能直接致对方于死地——其关键时刻的威力尤其恐怖,他的预判更早更准确,手上动作小、变化多,有时候用大铲子一样的动作卸力挡出对方追赶不及的网前,有时以出其不意的线路抽出大斜线后场,有时手指一抖直接将球弹往对方上网的反向。

在大多数多拍对抗中,李宗伟比林丹或谌龙消耗更多,因为他的拉吊质量较低,多数时候他是被控制的一方,而他为了摆脱被动必须比对手更频繁地使用更耗体力的技术。虽然,艰苦的体能和力量训练使他有更多的资本可供消耗,但是打到第三局的时候,双方体能上的对比如何简直是一目了然的。

为什么11到13大赛决赛都是一个模式?为什么李宗伟必须拼第一局?很简单,他知道自己第二局赢不了(李宗伟输掉一局后逆转林丹是2012韩国赛,那场林丹极罕见地在第二局尝试全程突击输了3分,此后再也没有这样打过)。这三场决赛第一局李宗伟在主动得分上都不占什么优势,每一次林丹都有10多分主动失误(例如伦敦奥运会第一局:林丹无压力失误送了14分,李宗伟主动得6分、还有1分运气球;林丹主动得分12,李宗伟失误送了3分)。然而主动得分少对手送分多并没有降低李宗伟的消耗,因为几乎每一个多拍他的消耗都高于对手,还必须一直集中精力以减少失误送分,因此他第二局打不动并不奇怪。

13的第二局和之前两年也没啥区别,不过比较极端而已。11比1的比分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各打过一次,算不得什么。李宗伟放出界判断失误率高也是由来已久了,连他那副对线审和主裁表示不满的表情也是多少年都没有任何改变的——这种判断失误,一方面是体力下降后期待对手失误送分,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他那比对手逊色的拉吊技术——面对林丹,他从来就没有在拉吊落点控制上有任何自信。当然,能连续放出界判断失误那么多次,也可以写进羽毛球纪录了。

在我看来,这三场林李大战根本算不上精彩,两人其实没有形成很高水准的对抗。每场比赛都是从一开始李宗伟就落入了不得不拼的陷阱,靠着林丹状态糟糕(11年没人认为林丹状态好;12年从第一局看林丹状态显然不好,显得很松懈)试手感失误和自己的一点点运气拼下第一局,给自己攒下拼到第三局的本钱。 第二局无力再战只得轻易放掉,对林丹的消耗极其有限(2013年林丹第二局还引诱李宗伟追了几分,简直流氓到了一定境界),第三局其实也只是努力拼一拼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运气而已。

11和12年两场决赛的最后时刻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不免觉得李宗伟不长记性。林丹两场都坚持推压对手正手后场,李宗伟基本没有摆脱过(林丹也都在抓球时失误过)。最夸张的是两场都有这样的一分:林丹接发球挑正手底线,李宗伟起跳突击直线被林丹接杀勾对角,李宗伟勉强上网挑半场被林丹突击得分。这两球只有一点不同:11年林丹勾对角随上时左脚在前,而李宗伟也挑了直线正好让林丹一步转体头顶突击;12年林丹随上时采用较少见的并步, 李宗伟这回挑了斜线正好让林丹并步回到正手突击。“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两人之间的比赛会发生这么滑稽的事情么?在我看来,不说一场球、一个比赛、一个职业生涯,甚至在全力争夺的每一分上,李宗伟在境界都比不上林丹。

2013年更不用说了,一个保持规律参赛的选手被一个差不多歇了一年的选手打到体能枯竭、不知道是拉伤还是抽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退赛,如果还有人硬要说“林李是一个档次的选手”、“李的技术不差于甚至高于林、输球是因为心理和体能”,那也未免太强词夺理了吧。

在林丹第一次转型后,他和李宗伟之间并没有进行过真正高水平的比赛——双方水准的差距是明显的。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大赛里,当我看到李宗伟前几轮要么三下五除二就痛快地解决对手,要么在拉吊多拍中占不到多少便宜被迫最终祭出加速突击的杀招,我个人就会觉得他依然不具备能真正威胁林丹的实力。也许,只有当李宗伟能够在面对大多数对手都能放平心态,敢于用以拉吊为主的打法解决问题时,才有可能看到他和林丹或谌龙真正精彩的对决。而这几年大赛里,除了状态之外,我对林丹唯一的担心是在出好机会的情况下他能否像以前一样突击得分;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林丹的突击频率大大降低,突击本身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有威胁,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能保证得分。

08奥运会的高速可能再也难以重现了。08年后的林李交锋我个人推荐三场比赛:10汤姆斯杯半决赛、11香港公开赛半决赛和11中国公开赛半决赛。这些比赛的场面和比分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两人都在相对正常状态时的实力差距。

境界的差异

李宗伟出了一本自传:《败者为王》——这个中文书名是李宗伟自己决定采用的,似乎很难理解它究竟是啥意思。林丹也出了一本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我想,从自传书名里多少也能看出他们两人境界上的差异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球的理解、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上,而是在他们赛场内外的一举一动上都所体现。在过去几年里,可能因为一直没有获得世界冠军的压抑,李宗伟一直难以在场上表现出放松的态度和谦和的比赛气质,甚至有许多非常不符合球场礼仪的表现——和丹麦男双泡沫组合各有千秋。他在场上的许多表现或许是他提升自己自信、增强“霸气”或者激怒对手的一种方式吧,例如打出运气球或者扑杀追身得分后走到网前对对方的瞪视和低吼,也包括放球出界时一些没有必要的夸张动作,显得对对手的敌意过于浓厚。10年汤姆斯杯半决赛他在网前得分后的示威举动甚至差一点撞上了捡球的林丹,而11年连续输给谌龙时,谌龙也享受了和他的丹哥同等的待遇。

李宗伟的教练团队、包括整个马来西亚羽总、甚至是整个马来西亚羽毛球界,似乎也从来没有对李宗伟的心理建设起过什么正面的作用。中国队深得轻装上阵的妙处——林丹差不多每次采访都说“对手很强”、“李宗伟是世界第一,我是冲击者”诸如此类的,也一直在宣称自己要“追赶陶菲克”;而马来西亚人从来不懂得怎么把压力抛给对手,他们每次大赛前都挖出各路名宿宣扬“宗伟已经超越林丹”、“今年是夺冠最好时机”等观点,还要“以当年战胜赵剑华的经历激励宗伟”。而每一次失败后,他们都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10年汤姆斯杯在马来西亚举行,半决赛中林丹在主场球迷极其恶劣的干扰和侮辱下以21比17/21比8战胜李宗伟,中国队也戳破马来西亚“3比0横扫”的牛皮——所谓北京奥运“客场压力大”的借口破产了,马来西亚羽总却天才地炮制出“主场观众期望高压力太大”的说法;11年世锦赛,上半年保持不败的李宗伟输给了状态低迷的林丹,赛后李宗伟认为林丹“在关键分上赌对了”;2012年奥运会除了脚伤外更抛出了“命水”论。2013年的情况大家都了解,赛前指责林丹的外卡,赛后“空调”和“换衣服”也成了借口。输给谌龙、输给杜鹏宇、输给田厚威的时候也一样,极少能听到李宗伟和他的教练说“对手打得好”。

说到2012年李宗伟的“命水”——按照他的说法是脚还很疼,影响发挥云云。从我个人看比赛的感觉来看并非如此。三个月前汤姆斯杯上的受伤并没对他在奥运会上的移动造成任何影响。我个人觉得12年上半年是李宗伟进步较大的一段时间。全英决赛他虽然输给林丹,但多少显示了一些智慧,除了正手滑板收吊的绝招外,他还很注意林丹的一些*惯球路,例如推正手后场、头顶滑板吊斜线等等,这让我对林丹多少有些担心。汤姆斯杯上的受伤我觉得正是时候,他很可能不能继续进行身体能力训练(其实,当时他对付别人已经不用练这些,对林丹和谌龙,路子练错了练再狠也没用),而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有智力含量的方式准备奥运会。他在奥运会半决赛能那么轻松地战胜谌龙,除了对手缺乏大赛经验外,那两三个月肯定没少看录像。但是,林丹毕竟就是林丹,一个状态最佳的李宗伟对一个发挥了八成左右的林丹,依旧毫无机会。

未来的展望

“林李大战”炒了这么多年,早就该落幕了。今年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只不过是往封严实了的棺材上又砸了一口钉子,这两人的历史地位早就没有任何反复的可能。林丹赛后说“经历很珍贵,打一场少一场”,这是非常漂亮的场面话。李宗伟在林丹心目中是什么地位呢?我们看看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他专门花了一章讲述他和鲍春来的友谊,又专门花了一章讲述他怎么追赶陶菲克的脚步,另外在旅行纪录那一章里特意把哥本哈根放在开头。而李宗伟的名字不过出现在比赛经历的描述里罢了。

林丹和谌龙的对决我一直都非常期待。我经常回味2010年中国大师赛决赛——刚刚折戟世锦赛的林丹对上还显得有些稚嫩的谌龙,两人都不在最好的状态,但这是一场教科书般“控制与反控制”的经典比赛。双方都在默默地织网——那些看似平淡的拉吊,看似普通的放网,还有那抓推球与反抓的突然变速,让我在三局球里一直觉得有一种“如履薄冰”、“步步惊心”的感觉,似乎双方的每一次出手背后都是一个陷阱甚至是连环陷 阱。除了直接得分之外,每一次击球似乎都给对手留下选择、留下机会,似乎都是诱人的鱼饵——到底是钓鱼还是反钓,谁也不能预料。

林丹已经为羽毛球运动、已经为羽毛球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我想,如果他愿意,在未来的几年里他依然可以继续作出这些贡献。艺无止境,控制型的变速拉吊突击打法永远都有完善的空间。拥有二十个世界冠军的林丹是一个学*能力非常强的人——他能把朴成奂那纯被动状态下的停顿击球手法变成自己主动控制对方速度的手段,也能把谌龙面对对方杀上网推扑时的独门钓鱼绝技收入囊中,我相信他的武器库里还能装进不少新货。

男单:林丹,独一无二的王者

“不能每次都是我赢吧”——这是11年全英赛归来后林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在这句话前面或者后面还有一句,大致是“你们记者不是总炒‘林李大战’嘛”。11全英男单决赛中李宗伟第8次击败林丹,这时在国际羽联的比赛纪录上林丹对李宗伟已取得16胜,算上10亚运会决赛则是17胜。在

朋友们,不要再沉迷于什么“林李大战”、“左林右李”了,不要再沉迷于什么 “既生李何生林”了——林丹和李宗伟,无论从荣誉、交手纪录还是大赛交手纪录上看,都远远不是一个档次的选手。差距不仅在于战绩和荣誉——无论在能力、技战术、头 脑还是比赛气质等各方面,李宗伟都起码比林丹逊色一筹。在我个人看来,李宗伟这几年在比分上越追越近,也曾一度把其它追赶者甩得很远,但是他和林丹的真正差距却越拉越大。他从08年夏天开始,就再也没有在林丹重视的比赛里战胜林丹的机会——曾经有这个机会的人是陶菲克,是鲍春来,是谌龙。

李宗伟曾经接近过林丹吗?当然。在有点遥远的06年初到08年春天这两年多一点时间里,林丹对李宗伟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06全英半决赛李宗伟曾在决胜局以13比6大比分领先(15分发球得分制)却被林丹逆转,08年汤姆斯杯半决赛更是以7比0开局两局完胜林丹。有谁能想到那是李宗伟最后一次在重要比赛中战胜林丹?有谁能想到林丹一次次的华丽转身把李宗伟甩得越来越远?

拉吊突击打法的发展

在羽毛球单打的早期, 主流打法有两种——进攻型的杀上网和防守型的四方球拉吊。随着项目的发展,这两种打法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发展出“快字当头”的“拉吊突击”打法。在上世 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男队的第一个王朝里,拉吊突击已经比较成熟,杨阳和赵剑华等优秀选手以他们的“快”克制了传统杀上网夯地男们凶狠的进攻,也摧垮了牛皮糖死扛帝们的防线。此后一直到今天,拉吊突击都是男单的主流打法。

当然,羽毛球技战术讲究百花齐放,不可能每个人的打法都一样。陶菲克的拉吊突击和林丹的就大不相同。提到陶菲克,不少球迷会立刻想起他细腻的网前手感和潇洒的反手击球,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并不是陶菲克战术的核心。在他的巅峰时期,陶菲克最依赖的武器其实是那一板极其不讲理的重杀——无论你挑球多高多到位,他都能三大步退到底线外双脚起跳重杀,很多时候还专门选择杀那些变 态的大斜线。陶菲克的打法其实相对简单,就是控网——突击——上网抓机会,是一种偏向于杀上网得分的打法。对陶菲克来说,网前搓出贴网球就是为了制造不讲理重杀的机会。当重杀的威胁和细腻的网前结合起来时,威力岂止倍增。反手更多是因为站位靠前(为了抓网前高点)而必须使用的技术。在高水平选手里,陶菲克的纯拉吊质量并不突出,防守也比较一般,另外正手后场非主动击球动作幅度较大、效果也只能说不好不坏。

这种打法确实很潇洒、很过瘾、很暴力,看起来也非常完美——当一个人有这种网前手感和后场天赋,有谁能够抵挡呢?当然有。第一,它有两个先天的敌人:体能和伤病。这么暴力的打法对身体的消耗有多大很容易想象,这可能正是陶菲克即使在他最巅峰的几年里也很难连续保持最佳状态的原因——他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比赛中。第二点就很有意思了——这是中国队的伟大发明:可以说,中国队的智慧把羽毛球男单技术又一次推到了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羽毛球男单的这个进步也应感谢陶菲克,正是他变态的天赋促成了一个重要技战术的问世。

这个新战术说起来很简单,就三个字:放远网。这看起来完全违反了直觉——放网居然不是越贴网越好。放远网主要是为了限制对方反搓更贴网的网前球。这个战术非常有效,陈金在09世锦赛半决赛和10决赛中两次轻取陶菲克,靠的就是放远网——面对较远的放网,陶菲克(或者任何选手)要强行搓出贴网回球必然付出高昂的失误代价,而当选择推球或者挑球时,控网的威胁自然就消除了。然而,放远网并不是这么简单——首先,它不仅是一种战术,还是一项技术:放网的远近和弧度需要精确掌握;第二,它不是孤立的技战术,而是和“吊远网”、“打中路”等等听起来也有些奇怪的战术组合使用的——劈吊不再强调贴网,而是强调更高的球速和更尖的线路,最好离球网有一定距离使对方失去接吊放贴网的威胁,打中路则是为了抑制对方往两侧的大角度进攻,为自己防守赢得时间和空间;第三,这些技术的发明和运用,真正把羽毛球男单带入一个新的模式,真正成为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正是由于这些相持技术的变革和创新,男单比赛中双方都在“半被动”状态下击球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

陶菲克确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选手。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冠军,也在于他由于打法以及其它原因走下坡路后,在身体不再能适应暴力打法的需要时,依旧能够长时间在公开赛和世界大赛里保持不错的竞技状态。从技战术的贡献上看,陶菲克不仅把控网——杀上网打到了极致,也促成了拉吊突击打法的又一个飞跃。

变速突击;控制与反控制

正如男双的精髓是拼刺刀,是悬崖边上的舞蹈那样,男单也一定有其基本特征。早期男单强调进攻和防守的对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强调速度的对抗 ——从早期追求速度的极致,发展到如赵剑华所说的“我不需要多快,比你快一点点就行了”,现在则强调变速、强调控制与反控制,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综合对抗的 阶段。高速度的代表人选不少,例如快得恐怖的索尼(很多时候能快到打乱自己的节奏),也包括伦敦奥运周期里的李宗伟;以控制对方速度为主要目标的代表人物有朴成奂等;而林丹一度在“比对手快一点点”领袖群伦,现在他转而追求控制与反控制的极致,他的同道中人还有谌龙。

男单选手到了顶尖水准,每人都有一两手“不讲理”的绝活儿。陶菲克的绝活是他的变态重杀(人们会惊叹:“这都杀得死?”),配合的是他细腻的网前 手感;林丹则是抓对方平高球突击点杀——对手明明是打算利用平高球创造主动,是进攻性的回球,林丹一个动作幅度极小的点杀就以260公里的时速下来了,落点又*又尖,根本连防守的准备都没有(给人的感觉是:“这都能杀?”),——配合的是林丹超强的防守(很多人说李宗伟“防守好”,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林丹 刚出道的时候防守就相当好,只是没有后来那么有攻击性)。

早期林丹的球路还是比较传统的拉吊突击,他速度快、防守好,能在对方加速进攻时抓球路反攻得分(这就是所谓“变速”的一种形式)。他在04至06三年里连续在个人单项比赛(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中遭遇挫折,虽然这些挫折对一般运动员来说远远不算严重(第一,年轻选手谁不经受点打击;第二,林丹团体赛成绩非常好;第三,他和陶菲克在这几年里交手纪录其实是持平的——林丹自己可以忘记他对陶菲克的胜绩,例如05苏迪曼杯决赛,但是我们球迷在分析时不应忘记这些比赛),但是足够促使林丹去尝试改变。一方面传统快拉快吊并没有绝对把握能克制陶菲克的控网突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生涯作长远规划的必要。在林丹遭遇转型的短暂迷茫时,他提出更换教练的请求——前奥运冠军吉新鹏的能力和眼界已不足以指导林丹,下山调教林丹的是老帅汤仙虎,这是林丹整个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两年是李宗伟和林丹水准最接近的时期——2007年是李宗伟唯一两胜林丹的年份,08汤杯是李宗伟唯一一次在重要的有意义的大赛上战胜林丹。

然而,汤杯过去仅三个月,林丹就在奥运会上给了李宗伟当头一棒,他用恐怖的方式击溃了李宗伟。这场比赛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快。这样的速度很难再现,这一点恐怕林丹自己也不否认。很多球迷评价这场决赛时说“李宗伟状态不好,没有发挥出来”——殊不知,这就是速度流的精髓:当速度跟不上对手时,在高速对抗中发挥不出自己*惯速度下的技术不是很正常么?

仔细回忆一下这场球的一些技术细节是有意义的。第一分就是一个很长的多拍,最后以林丹突击得分结束——我个人认为,这一分里最重要的一个回球是林丹一个正手被动击球:他在二次启动下仍能拉非常到位的直线后场,迫使李宗伟放弃攻击采取过渡。后面的很多得分球迷们耳熟能详,随便举几个例子——李宗伟靠最招牌的正手后场起跳突击不转体劈杀斜线得到第二和第三分,然后似乎在这个技术上再没有得分(或者最多再得一分);林丹多次通过平高球压李宗伟正手后场,抓李宗伟正手 被动回球得分;李宗伟正手后场判断失误;林丹头顶点杀直线上网扑杀;李宗伟头顶过渡被林丹网前抓球得分;等等等等。

李宗伟也算是顶尖高手之一,他的绝活是什么?第一,正手后场起跳突击,不转体劈杀斜线;第二,头顶双脚起跳突击大斜线(说实话,这招很多人都有, 算不上多招牌)。我们来看看李宗伟最大的技术弱点是什么,他老被林丹或者其他对手抓的是什么——第一,正手被动半被动回球质量一般、线路单调、容易被抓(其实很多男单选手在正手被动的选择上都比较稳健,但是被抓的情况也没有那么多;敢经常拉斜线后场的人很少,林丹是一个——别忘了他的斜线对着的是右手选手通常较强的头顶区); 第二,头顶半被动过渡网前动作幅度大、弧线高、球速慢;第三,反手击球水准在高水平选手里差不多排在末位。可以看出,李宗伟最擅长的攻击区域和他最大的弱点是相生相伴的。这种奇怪的特点非常致命。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宗伟的这些缺陷没有得到丝毫改进——当他遇到控球好而速度跟得上他的选手时,很容易陷入被动。

光说速度,索尼可能比林丹更快,他在07和09也两度在世锦赛上淘汰李宗伟,但是他也会像08奥运会碰上李宗伟时那样自乱阵脚,也会像09苏迪曼杯半决赛那样和朴成奂展开一场比烂的比赛。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变速,没有控制,打顺了人来疯,打不顺的时候……就不说了。林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不仅是由于速度快,不仅是因为突击多么有威胁。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超出李宗伟不止一筹的拉吊水准——这场球里林丹的拉吊无论是精度还是速度上,都令人叹为观止。我想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林丹那一个个划着优美的弧线对着李宗伟正手后场角落呼啸而去的平高球,不会忘记李宗伟判断失误后那一脸扭曲的表情,不会忘记李宗伟选择被动过渡网前后看到林丹已经两大步上网等在那里的惊愕。这场球,不仅是速度的胜利,更是“变速”和“控制”的胜利。

可贵的是,林丹并没有沉迷于北京奥运会的辉煌,而是坚决地延续了自己的技术改造和转型。08年的成功,是因为他超越了两年前那个高速的自己,转而追求在较高速度下的变速;08年后,他在进一步提高拉吊质量上付出了很多努力,追求的是更精确的控制。为什么从09年起我们常常会产生“林丹想赢就能赢” 的感觉?这并不是简单的胜负问题,而是在林丹认真对待的比赛里,他一直都是场上的掌控者,比赛的速度由他定义——林丹要快就快,要慢就慢。08年底的中国公开赛上就能明显看到林丹的变化——他在试验如何在低速下赢得比赛。如果我没有记错,在那场决赛里林丹第一次在多拍中邀请李宗伟对练头顶直线高远球,这种球路在男单赛场上已经绝迹多年。第一局李宗伟一直保持微弱的领先,也一直战战兢兢地打球,却最终没有逃过被反超的命运;第二局又被打到个位数——林丹基本没有提速,没有任何勉强突击,基本靠变速拉吊和防守中的变化就赢了。

从那以后,李宗伟再没有真正获得在重要比赛里击败林丹的机会。09全英决赛中,林丹最后一次在高速基础上用大量变速突击战胜李宗伟,这种打法也随着Yonex赞助中国队合同的终止而被林丹一点点藏起来了。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从09到12年,李宗伟每年都会遇上不多不少正好一场如他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当年最重要的比赛”:09瑞士公开赛决赛(全英决赛后一周)、10日本公开赛决赛(亚运会前)、11全英赛公开赛决赛、12韩国公开赛决赛。

毋庸置疑,李宗伟为追赶林丹付出了艰苦努力。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研制针对林丹的“绝招”。我清楚地记得09全英决赛失利后,李宗伟和他当时的教练米斯本·西德克声称“已经找到对付林丹的办法”,他也确实在一周后球速很慢的瑞士赛决赛里依靠各种勾对角战胜了林丹,两个月后林丹在苏迪曼杯半决赛里以一模一样的比分回敬了他。李宗伟的勾对角只成功了那么一场,此后绝大部分被林丹抓个正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重温一下10汤姆斯杯半决赛,看看李宗伟在林丹抢到他勾对角球高点时那些狼狈而徒劳的反应。11年他又先后开发出反手假动作滑板平推后场——成功了一次,第二次就被林丹直接头顶点杀得分(是不是中弹我忘记了)——和正手滑板收掉直线,这招还是挺有效的,12年全英决赛对林丹和奥运会半决赛对谌龙的使用算是比较成功,迫使林丹和谌龙更加注意正手网前防守出球的变化。

第二,对力量和体能训练的极端追求,对速度的追求,对高速下完成技术动作能力的追求。08奥运速度上的差距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也许在李宗伟和他的教练团队看来,李宗伟和林丹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速度,只要在速度和体能上赶超林丹,胜利就水到渠成。在过去几年里,李宗伟的形象一步步远离了当初那个略显瘦弱的小个子,胳膊和小腿都一年比一年粗。苦练也确实收到了效果:在大多数比赛里,他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速度,快速而频繁的突击使他轻易得分——看起来,除林丹外他几乎没有对手。然而,我们一次次看到,无论李宗伟对其他对手的胜利多干脆,林丹对其他选手打得再纠结,当他们碰上时李宗伟依旧处于下风。

或者,李宗伟确实曾达到甚至超过林丹在第一次华丽转身前曾长时间保持的高速,能在10和11两个上半年里像砍瓜切菜一般把许多对手打到个位数,让人们两次惊呼“李宗伟统治的时代到来了”。这时候林丹在做什么呢?他在降速,在“玩”,在打“老头球”,在“没有困难创造困难”。林丹不再频繁起跳突击, 甚至在对方极其被动地挑球后也只是老老实实拉出一拍高远球。他不断出现拉吊失误,不断为自己制造防守对方半场杀球的困境。他一度看起来又慢又老,似乎任何对手都能从他手里起码拿下一局。11年的韩国公开赛,重感冒的林丹在半决赛里前两局都让西蒙先到局点(16比20/18比20),两局他都轻松追回,在第二局加分阶段把两个离底线出界八丈远的球放掉,强行将比赛拖进第三局;另一边李宗伟两局轻取杜鹏宇。第二天决赛,病到脸青唇白的林丹靠防守和关键分扛到第三局15比16落后,这时他突然提速,李宗伟再也没有得到哪怕一分。

从10年尤其是11年开始,除了每年输给李宗伟一场外,林丹还先后输给佐佐木翔、黄永祺、盖德、鲍春来等。李宗伟每次参加比赛的目标很明确:赢球、拿冠军,要赢得痛快、要给林丹下战书。林丹的目标也很明确:练*拉吊弧度和球速的微小变化、练*放网的远近、练*变速的时机、练*如何保持比分差距、练*什么时候故意出球不到位引诱对方突击再抓球路反击……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练*怎么用消耗最小的方式赢球,怎么在困难的局面下赢球,怎么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赢球——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帖最后由 2267543013 于 2020-3-2 01:01 编辑

timg-1583066005153.jpeg (31.65 KB, 下载次数: 0)

timg-1583066005153.jpe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赞一个赞一个24
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20:36:0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3-1 20:55:19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0-3-1 20:59:38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3-1 21:15:37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3-1 21:17:41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3-1 21:26:30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3-1 21:34:24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3-1 21:39:53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3-1 21:41:1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3-1 21:52:47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3-1 21:53:21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0-3-1 21:54:53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0-3-1 21:55:46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0-3-1 22:11:24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0-3-1 23:47:30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0-3-1 23:48:25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0-3-1 23:53:10 来自中羽APP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0-3-1 23:59:21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0-3-2 00:03:29 | 只看该作者
该回复已隐藏,需要权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手机APP|商务联系|招聘信息|中羽在线 ( 闽ICP备19012345号-2 )

GMT+8, 2025-5-22 11:59 , Processed in 0.08555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