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十年世青赛获奖选手的职业生涯 来告诉你,谁将是下一个羽毛球巨星 世青赛的全称是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它是由国际羽毛球联合会创办的世界青年(19岁以下)最高赛事,分为团体赛和单项赛,其中单项赛包括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五个项目。 对于羽毛球这样一个需要从小培养和锻炼运动员基本功的项目,再加上运动员的职业黄金年龄为22-28岁,这几乎就说明了若是运动员并没有在职业早期就显露出超乎常人的天赋,便会在一级一级的筛选机制中淘汰,无缘走上职业赛场的舞台。 因此,世青赛就如同NBA的选秀大赛一般,会吸引来自各国在19岁以下这个年龄段中最优秀的选手,而这些选手也将会在成年之后,成为各国羽毛球项目的主力军团。基于此项比赛的特殊性,我们合理推断:大部分世界级的顶尖高手在年轻时便会在这项比赛中脱颖而出。 为了预防比赛的偶然因素,我们并不将视线局限于金牌获得者,而将每个项目的前四名都归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选手需要长期的比赛数据积累,我们将研究对象设置为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的世青赛五个单项的前四名选手。 (如图为部分世青赛获奖选手) 关于如何表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成绩,我们基于已有的世界羽联对于不同级别和排名设定的比赛积分,自定义了选手年度总积分的数据作为衡量运动员当年的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手的年度总积分数据不同于世界羽联的世界排名积分。世界排名积分是选取当年运动员的十场最高比赛积分进行统计,并且部分比赛的积分规则会依据实际对手的世界排名进行浮动,因此不利于直观统计,且运动员当年可能不止仅参加了十场比赛。因此,我们设定的年度总积分,即统计当年选手参加的每一场比赛获得的积分总和能更全面地体现出运动员的水平。 (下图为世界羽联依据奖金而设置的不同比赛级别的积分规则) (注:下文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BWF官网) (由于篇幅的关系,剩下九个年份的图放到文章末尾,避免影响阅读效果) 其中,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比赛并没有如期举办,也导致了选手在2020年几乎很难获得比赛积分,所以大部分选手积分折线都会在2020年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是正常现象。 奖牌差异 得到这十年间的世青赛获奖选手的年度总积分折线后,我们最关心的便是,是否金牌获得者在之后的职业赛场上的成就会高于银牌和铜牌(包含第四名,世青赛未进行季军赛)。考虑到一个优异的羽毛球运动员需要达到保持长期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大赛中能取得较佳的名次、职业生涯中避免长期受伤病困扰等条件,于是我们对比了金银铜牌选手的平均年度积分、平均在役年限、年平均参加比赛数的数据,如下图。 由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平均年度积分中,金牌选手平均高于银牌选手三千余分,而银牌选手平均高于铜牌选手超过六千分。这说明在世青赛获得金牌的选手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仍然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在平均在役年限中,金牌选手也比银牌选手平均长一年半,而银牌和铜牌选手差别不大,说明金牌选手在获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更有可能有更长的职业周期;而在年平均参加比赛数的数据,金牌与银牌选手数据相近,而铜牌选手每年平均参加比赛的次数比金银选手少0.7场。 性别差异 除了不同奖牌颜色选手之间的差异,我们也关注了不同性别的选手在世青赛获得名次是否会对之后的职业成绩产生影响,我们仍从平均年度积分、平均在役年限、年平均参加比赛数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上图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双打选手,单打选手在比赛成绩、在役年限、比赛场数等数据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并且女性运动员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男性,尤其是在平均年度积分这一项上,女选手平均比男选手高一万逾分,而一万分可是相当于一场重量级别的比赛冠亚军积分了。这也说明了,相较于男性运动员,女性运动员在青年时期打出成绩后,有更大的可能能够接着在职业赛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且这种占有是各方面的,她们的在役年限和参加比赛数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量变引起质变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有部分选手是有多次参加世青赛并且多次获奖的,这部分选手共有67人,约占总选手225人中的 29.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的 陈清晨,她从15岁起便开始参加世青赛,截止到超过比赛要求年龄,共参加了四年的世青赛且七次获得奖牌,其中五次为金牌! 我们猜想,多次参加世青赛且获奖的选手说明他们在更早的年龄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甚至能在未成年时期,带着年龄不足带来的肌肉、身体发育不完全的劣势,却仍具备能够冲击成年的选手的实力,他们之后的职业发展应该会更加顺利及成功。 而数据也确实如我们所料的,在平均年度积分这一栏有比较明显的层次感,这其实也说明,在世青赛上获奖次数越多的选手,他们成年之后在职业赛场上其实也更容易适应比赛的节奏,取得不错的成绩。 至于在役年限和参加比赛数这两项的数据为什么在四次和五次有了突然的转变,其实也是因为参加并获奖四次的仅有两人、五次的仅有一人、七次的也仅有一人,所以数据存在比较大的偶然性,数据量太少。因此,若是我们排除掉这三个特殊情况,仅将视线集中到有较多数据的一次、两次和三次上,便会发现其实这三个数据在上面三个维度上是存在阶梯增长的,而这也符合了我们的猜测。 优异标准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要确定下一个羽毛球巨星,我们首先要确定羽毛球巨星的标准。而关于这一点,其实是一直被争议的。除了2000年尤尼克斯(世界知名羽毛球器械公司)为了炒作而提出来的四大天王的说法外,羽毛球领域一直没有明确的巨星标准,更何况四大天王全都是男单项目的选手。 结合我们此次爬取的数据,笔者斗胆给羽毛球巨星下一个不太准确的标准,即ta的平均年度积分、在役年限、年平均参加比赛数等数据都高于这三项数据的平均值。这个标准当然是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比如年平均参加比赛数这一点,很多知名选手其实并不会参加每一场比赛,他们会结合自身的竞技状态和比赛级别以及自己目前的世界排名,甚至是这场比赛可能出现的对手等因素挑选合适的比赛参加,以保证每次比赛都有最大的可能获取尽可能多的积分。甚至会因为在高等级比赛拿到冠军后,如奥运会、世锦赛等,休赛一段时间以放松身心。但这仍是一个较不错的标准。 上图便是我们做的散点图,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运动员,部分选手的名字由于占位未显示,两条直线则分别代表年度平均积分和平均在役年限,至于平均年参加比赛数,我们通过筛选器进行了筛选,其中图表的右上角便是满足优异标准的选手们。 通过统计,满足标准的选手仅有三十人,约占总人数225人的13%。当然,这个比例还是因为放在世青赛获奖选手中,要是将所有职业选手都包含在内,这个比例应该还会有不小幅度的降低,而这个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所设置标准的合理性,更直接说明了要想成为明星选手的难度。 伤病因素 而要知道,对于所有羽毛球选手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顽强的对手——伤病。我们在统计数据时发现,有55人参加总比赛数在48场以下,要知道,即使是按照我们最迟的数据,即2016年的选手,距今也已过去五年有余,而按照每年平均超过八场的比赛算,也不应该有这么大数量的选手的总比赛数如此之低。而事实上,这里面的大部分选手都是因为伤病等原因不得不早早选择了退役。 就比如我国男单选手 薛松,在获得2012年世青赛亚军后一直披荆斩棘,虽不及金牌得主桃田,但仍取得不俗的成绩,有望成为我国男单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但在2016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印度公开赛男单半决赛中,薛松受伤了,之后,他被检测为外侧半月板撕裂。因为这次的伤病,他不得不忍痛告别职业赛场,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残酷。 而实际上,半月板损伤并不是一种多么罕见的情况。对羽毛球项目而言,每一次小跳启动、每一次跳杀后落地的缓冲、每一次跨弓箭步接吊、每一次后场被动球过渡都有曲膝动作,都可造成半月板的磨损。特别是在一些急转急停的动作当中,会出现曲膝+扭转的动作,这些动作比单一“屈膝”带来的半月板磨损更为严重,当磨损到一定程度,伤病也就不远了。 在看完我们分析了这么多数据后,相信认真的读者对于如何相中自己心目中的未来之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了吧。那么现在,你可以告诉我,谁是你最看好的新星吗?
本帖最后由 哈哈羽 于 2022-6-15 10: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