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如果不是印度和印尼男双组合,风刃600估计就只能一直活在风刃500的影子下了。随着劲旅器材的曝光,随即产生了销量上的反馈。
但也有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不用高端拍?其内生逻辑就是:风刃600c比高端拍好在了哪里?既然名气上来了,那就趁机体验一下吧。
参数:3UG5,去底,使用状态91.9g,平衡点303mm,中杆长215mm,调教适中,72孔线床,风刃破风框,8—4点线槽,质保32磅,拉线26—27lbs vbs66n。
拍子有点像风刃500,但更素雅,这一点深得我心。拍框内侧是风刃系列标志性的带有金属光泽的类电镀处理,而拍框本体是湖蓝色与银灰色的渐变。中杆没有过多的元素干涉,就是一把3D caliber。其实,哪怕相比风刃500少了点夺目的元素,600C依然也挺好看的。
拍子上手颠球的感觉,居然是较为干脆的线床特性,球头弹出的响应速度很快。这回是风刃600c针对双打所进行的调教的体现吗?
笔者最近3U拍一直有在用,因此对于它我的上手时间并不长。这个平衡点相对来说是保守的,使得600C在风刃框的协助下能有较为凌厉的挥动感,挥速相当不错。而且风刃拍框刚性高,抗扭能力极佳。笔者在上手球热身中对风刃600c的感觉也较为熟悉,连硬度也是适中,基本可以类比900b的表现。
说起来,600C有两个方面的体验达到了系列之最,一是风刃系列的打感发木问题,在600c中总算是摆脱了九成,而在着之上适中的打感甚至还有点舒服,击球也把震感过滤得够好。二是迎面挥拍时那种老是打框的场景少了很多很多,今天才复习了龙哥失误合集,也是好几个拿着风刃挥空网口来球的情况。这么一看,600c不错哦。
但当我直接进行对抗时,体力充裕的我就很狐疑:为什么会杀球下网?对于击球点偏低不好发力的球打到网上我还认了,对于压着具有充分时间判断击球点的来球我依然会出现奋力一杀直接下网的情况,包括后场的吊球也十分容易下网。Why?
由于拍头份量略大,杆硬度适中且弹性较好,这种在上手球机会中发力挥动拍子带有鞭甩的感觉让击球后的反馈来得十分畅快。对,球头更像是被拍子给鞭打出去的,重杀有力度有角度。但初次上手时击球下网概率相当高,难道是拍子改进了挥拍节奏之后又影响了击球节奏?无论如何,风刃600c既能杀又能点,而且相比风刃500没有那么明显的头重,中杆调教也更软更糖水。
虽然挥速不低,但灵活性还是有所限制,在抽挡中没有表现出特别利于连贯的手感不过这依然算是风刃系列中近身肉搏能力上好的一把产品,尤其是与头重感强烈的风刃500相比。线床有种触球即走的感觉,在小发力的动作中出球更快,结合风刃框稳的特性,反而在更快节奏的对抗中具有让人保持冷静和理智的能力,通过提高每一拍的平抽挡质量来争取优势。
而且,线床的质感硬,反馈感较好,拍面稳定性优秀,也让它在控制方面的表现优秀。对于网口的小球,拍面大自然也就提高了容错率,能较为轻松地做出技术动作,球头可以搓得很转,适中的头重感也提供了更稳健的手感。而在网口抢到高点时的推球或者低手位的挑球中,拍面的指向性是真的不错,对弧度的控制手感有所支持,能打准能打到位。
防守或者被动中的600c也没有过多的头重拍负担,接杀借力相当清晰,回球稳当。很多方面的表现都可以说明风刃600c是一把好拍,而且是那种一上手就能感知到的好。话说回来,这把拍子如果出了4u的版本相信会非常吃香,可惜没有这个选项,而600系列中轻量化的i和头轻的b是否能填补这个遗憾还尚不清楚。
非常接近李宁高端拍的质感,可以理解他出现在国际赛场的这一现象,而且还相对结实一点。至少对于笔者来说,与其用弓11这种正牌的在售的高端拍来双打,我也会更倾向于用风刃600c(非拉一踩一)。
虽说如此,频繁打下网还是严重地影响了喔的体验,为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