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很多人经常私信我推荐球拍,为了省事,接下来根据本人多年烧拍的经验,我直接分享一下两个经验,一个是关于自己适合什么拍?一个是关于新出的拍子自己该不该买?
这里我先插入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对后面我们选拍有很大的帮助。
①挥重:挥重这个概念很重要,挥重不等同于拍子自身克重,举个例子有可能一把84g的拍子挥重比一把86g的还要大,这跟它的配重调教和拍框的破风效果等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那么我们可以简单把挥重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简单来说大挥重就是挥起来阻力感比较明显,有势大力沉的感觉,小挥重就是很轻快,连续挥拍很轻松省力。
②平衡点:空拍含热缩膜状态下,平衡点到底盖最下端的距离,现在主流的平衡点一般在290-310mm之间,295mm以下的平衡点一般来说头重感不明显,296-302mm之间一般有轻微头重感,303mm以上一般有明显头重感。所以我们根据平衡点的不同也简单的把球拍的头重感分为较重、适中、较轻三个级别。
一般来说平衡点高的球拍就会头重,正常情况下挥重也会大,多数球拍确实是这种调教逻辑,但事实上以李宁为例,70i,9000i,这种类型就是属于高平衡点,但是低挥重的拍子,它的调教逻辑是低挥重和不硬的中杆使得上手难度较小,但为了满足小力量群体的进攻需求,就调高了平衡点还换取一点借力感,从而提升杀球速度,这种类型的拍普遍有头重脚轻的特点。又比如天斧99系列,白金利爪,龙牙一代这种类型就是典型的高平衡点和大挥重的常规进攻调教类型。
相反低平衡点,一般是速度型拍子调教逻辑,但像李宁的n903代,就是属于特例,它就是低平衡点+大挥重的调教方式,让它有扎实球感的同时还能保证连续挥拍速度。像胜利极速和亮剑系列,yy的nr和极光系列就是典型的低平衡点+低挥重的极端速度拍调教逻辑。
以上举了这些例子不是绝对精准的,只是先让大家有个概念,选拍的逻辑主要也是根据头重感和挥重的搭配去考虑。比如有头轻+低挥重,头轻+大挥重,头重+低挥重,头重+大挥重,平衡拍多数就是适中的头重+适中的挥重等等随机组合。当然还有中杆硬度,拍框类型,手柄等等很多其它因素,但我认为挥重和平衡点是直接影响球拍的整体风格和上手难度的的问题,所以我重点提及这两个因素。
首先关于不知道自己适合用什么拍这个问题,最理性的方法是看身边的球友有什么拍子,都尽可能借来试试,然后先粗略了解自己第一感觉是喜欢大挥重的还是小挥重的,是头重的还是头轻的,又或者是适中一点的。先有个大概的方向,有了这个方向你就好办了,举例,你借了一把弓11,假设你打了之后觉得挺好用,感觉挥起来不算吃力那说明它的挥重你是可以接受的,然后你又觉得杆挺弹,但觉得再硬一点就好了,然后你还觉得打起来很轻松,甚至觉得头可以再重一点,那么你就可以以弓11为参照物,寻找比它头重一点杆硬一点的拍子。再举例,你试用了一把4u天斧99,打了一会觉得用着很吃力,感觉挥着很笨重手还酸,那你就可能更适合低挥重的拍子,你就可以尝试极速系列,极光系列的拍子,就是这种逻辑,先找大方向,先确定自己最适应的头重感和挥重范围。接着在这个类型的拍里面再细挑中杆硬度,拍柄长度,框型等等,比如我个人喜欢低挥重+低平衡点的拍,那一些高平衡点的拍我基本都不会去试,但一些平衡类的拍因为它和你的习惯也接近,所以也可以去尝试。
所以当你随便试打几个球拍之后,你可以到论坛里发帖询问,把有用的信息说明出来,举例:我用过4u蓝色天斧99,感觉有点打不动,觉得稍微硬了一点,头也感觉有点重,想找一把头比它轻一点,杆比它软一点的拍子,但也别太轻。这种求助方式就显得很具体了,再举一个更详细的例子,我用过4u的弓7pro,觉得出球有点飘,不够扎实,但是我又喜欢它轻快的感觉,也用过4u100zz虽然100zz比7pro扎实一点,但灵活性不够,而且觉得杆有点软,我想找一把比4u弓7pro扎实一点,同时挥重不能超过100zz的拍子。那么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根据你的使用习惯和参考对象,给出具体的推荐型号。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筛选最适合自己拍子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前面的经验,再面对各大厂商新出的球拍时,当我们既想尝试一下新拍,又担心高价买了之后用不惯,就可以根据一部分先拿到货的评测爱好者提供的数据和官方给的数据做一个参考,和自己的使用习惯是否契合,如果相差较大我认为可以不用考虑,比如我一直习惯平衡点在290-298mm之间的拍子,新出的拍子是305mm,那我肯定就不考虑了,又或是评测人说它的挥重是90,但我习惯的挥重是87以下,那我肯定也是打不惯。
所以说到这里我又要引入下一个话题:关于官方数据和评测人的道德操守。
目前的球拍官方数据是比较笼统的,主要提供几u的区别,G几的区别,硬度和平衡点也只是个大概区间,最重要的挥重基本都没有标识,这方面李宁做的稍微好一点,多数型号会提供具体克数和平衡点,但也没有挥重,虽然我也知道,球拍出厂存在品控导致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可能每一把的挥重,平衡点等数据一模一样,但我认为至少你们最初设计这把球拍的时候没有一个执行标准吗?又或者根据出厂的球拍中抽样测量数据娶个中位数都行,在此,我强烈呼吁各大厂商,对以后新出的球拍中把平衡点和挥重这个数据加进去,对中杆硬度的标识也尽可能具体化。
关于评测人,我自己偶尔也写评测,但说实话,我对个别做评测的人是感到挺恶心的,为什么这么说,从初心的角度来讲,我们写评测是为了帮助广大球友做理性选择,尽自己做大能力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而不是拿了点好处就往死里吹,在我看来,就算拿了好处,也确实吹了,但你至少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都行,我自己在考虑买拍前也会看别人的评测,但经常看完一大篇评测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更多的是一个固定模板,先吹嘘各种科技,然后高远轻松,杀球老猛,网前很细,封网很快,其实这些都不算问题,毕竟评测人存在个人技术水平差异和个人习惯等因素,对评测内容肯定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但只要你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信息,你的评测对大家来说依然是有价值的,就算我没有测挥重的机器,我也尽最大可能把和它挥重接近的球拍罗列出来,帮助大家参考,就算我不知道这把拍的硬度是多少,我也可以把我用过的拍中,硬度和他一样的拍列举出来,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在我看来没有完美的拍子,只有相对适合的拍子,评测可以主观上的喜欢和不喜欢,但拍子的调教特点没有绝对的好坏,因为不同类型的拍子适合不同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把这只拍的数据信息、打感、特点、质量等等多方面去阐述,让广大球友少走弯路少踩坑。
本帖最后由 Sometimes 于 2022-11-8 21: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