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初看装备评测时,经常看到各种大神口中反复提及“弹性”、“木”、“肉”、“震手”等词汇,打了一段时间,也对这些词似是而非,也没有人告诉你“弹”是什么感受。而面对同一把球拍,不同的人似乎又有不同感受,另外还有“硬弹”、“软弹”、“脆弹”等等,概念模糊,似是而非。
下面根据我的我的个人理解,厘清其中的一些概念,由于比较长,将以问答形式分层。另外球拍中有线、框和中杆(甚至拍柄),都可能影响你的判断,具体用到哪一部分举例,会有说明。
一、几个概念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需要说清后面用到的词在文中所指的概念。
1.硬——软
指的是是否容易发生形变,或者同样力量能发生的形变大小。
2.弹性
器材发生形变后回到原位置的能力。
3.震手
器材能量传递到手上的感觉。
二、概念解释
1.击球是什么?球速来源于什么?
击球是人通过球拍将力量传递给球的过程,球速的主要来源是人绝对力量的大小所传递的能量。但是球速还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能量的每一次转化和传递都伴随能量损耗,同样的能量,损耗越少,球速越快。
2.软硬和弹性分别影响什么?
以中杆为例(其实拍框和线的弹性完全类似),在我们完成一次击球动作时,我们的运动神经会告诉我们一个预定的击球位置,这个位置完全是以球拍没有发生形变为判断基础的,但是我们挥动球拍,球拍一定会发生形变,弹性好的球拍,会更快速地从形变位置回到原本的位置,这时击球点和我们预想的相同,发力爆发的位置和预想相同,出球也精准。如果弹性不好,软中杆,力量大,形变大,很可能击球点和预想的不一致,滞后于意识,发力点有区别,击球人会认为自己的力量并未完全传递到球上,会觉得“木”。
更软的中杆,在同样的力量下,形变幅度更大,人能感受到更大的形变,打击感更强,但是能量损耗大,这就是有人觉得自己的杀球“重”但是不快。更硬的中杆形变小,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打出形变,因为形变小,击球点会更精确,出球更精准,所以力量大的人更倾向于硬中杆。即便你力量小,用硬中杆杀球球速未必比软中杆慢,但是当遇到被动球时,发力空间小,你不能很好地让球拍通过形变积攒势能时,也就是能量不能很好地通过球拍传递给球时,硬中杆就会如同烧火棍,所以是否打得动一把球拍,还是要看被动情况。
3.硬弹和软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不同人感受会不一样?
硬+弹性好,就是硬弹,软弹类似。仍然以中杆为例,由于基础力量不同,有的人无法打出硬中杆更大的形变,即便弹性很好,也无法发挥在发生形变后快速归位的“弹性”优势,所以在发力顺畅,基础力量好的人面前,有的球拍是“硬弹”,有的人就觉得是烧火棍。
一些基础力量薄弱的人,软的球拍能打出预想的形变,弹性好赋予了更快的归位,那么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一把软弹的球拍;对于基础力量好的人,弹性带来的回位可能跟不上挥击的速度,就会“发肉”“发木”。
高拉伸模量的碳素的弹性一定好于低拉伸模量的碳素,但是碳布卷制工艺、结构,碳素用量、发泡技术等设计因素也会影响硬度和弹性。
4.什么是杀球重?
杀球重分为第三方视角和主观视角,第三方视角看到你的杀球是从架拍、引拍到杀的全过程,前面的动作幅度大,势能更大,给人的感觉势大力沉,就“重”,而一些杀球方式,如点杀,动作幅度更小,完成杀球的过程更快,给第三方的观感更快,所以会觉得快而不重。
只谈器材不谈技术,主观感受来看,球拍形变巨大,主观感受到的鞭击更明显,就会觉得击球扎实、重。
5.什么会导致震手?
力量传导不顺畅,震动幅度大,能量耗散更大的结构设计就会震手,这就是为什么低质量材料要做成“死硬”时,就会震手。
以上仅代表个人理解,帮助新人理解一些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