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光是“赵芸蕾战拍”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这个拍子配有足够的光环,当然那个时候它还是叫N72L。
能量系列推出之后,这把传奇般的战拍自然也被收归到Turbocharge的麾下。本次的试用,是在路人局中蹭回来的,打的时间并没有太长,不过它很好地对上了我对那个时期所有红厂高端的“刻板印象”。
非贬义啊,非贬义。
参数:5UG6,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6.0g,平衡点306mm,中杆长220mm,硬度适中,能量反转破风框,76孔线床,8—2点线槽,质保32磅,穿线25—27磅bg65ti。
估计当时会有不少小姐姐会冲着这个粉嫩嫩的涂装购入了这把名器。拍头白色,两翼青绿,然后拍框下部之后全粉,既有层次感又十分骚气。能量70I好像是第一把李宁做得那么粉的产品,在我看来这也是在审美上代表了红厂从“番茄鸡蛋”时期蜕变出来的例证之一。不过,说实话它跟熊姐的形象并不太搭哈哈,此外如此尖锐的破风框加上当时的漆水工艺,就很容易造成破相,并且破相之后非常现眼。笔者手头的拍子,肉眼可见的多处遮暇。
不知道是否有女性球友看中它的颜值购入后却发现自己可能用不来,跟极速12F有类似的命运。就连笔者拿它上手后,都觉得这把5U的产品意外地重,这也就完美戳中了我对以前李宁所谓5U拍的刻板认知——5U超轻拍但是高挥重,像流星锤。
当然,拍头重量高确实带来了更明显的借力感,在后场对拉高远球的热身中是可以感觉到70i用着舒服的。中杆长,形变的阈值不高,而且拍面和甜区都超大,比亮剑系列更宽一点的拍框让高挥速更加易于适应,基本上动作做对了之后都能打出到位的高弧度后场球。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我个人试着70i的糖分是没有3UN72来得多的,在中杆的硬度上二者似乎没有差得很明显,但参考装备库信息则是70i的硬度低了一个档次。
平抽不算极致灵活,但意外有威力。因为头重感过强,其实70i在架拍到挥拍的启动瞬间中会稍微迟滞一点,迫使使用者通过上调握拍位置来改善连贯的问题。不过,就是连续的抽挡中70I都有较为明显的驱动感,把中杆的弹性都用上了之后每一拍的出球又够力又冲,而且甜区确实大,做好架势怎么打怎么有。笔者比较菜,在被打了腋下的来球时实在是捞不动了,其他的都没太大问题。
70i的下压感极强,不是我狂妄,我觉得哪怕是对于相当部分业余的男性球友来说,这把拍子在进攻时所能给予的反馈以及出球的质量都已经很顶了。一方面虽然很多人都诟病老李宁中杆软趴趴,但是弹性很是在线;另一方面拍子的平衡点也太高了,拍头砸下去的那一下本来就很重。赵芸蕾的综合能力之强,与这把拍子相得益彰——我收回前言。
另外,我觉得这把拍子在相当部分的单打场合中也是够用的,更大的拍面和更扎实的手感令70i在网口的精细操作信心倍增。防守方面的适应性也相当惊人,大拍面加高弹性就是很容易处理被动球,接杀尽管挑就是了,顶到后场去,还得收力防止出界。
不过我要是狂吹这拍子肯定也是不对的,毕竟长距离的出球中拍子还是有种方向感把握不够清晰的情况。也许是破风框天生的劣势,也许是软杆导致的拍头甩动,抗扭上的掣肘让70i在长球落点方面的控制没那么出色,会觉得不够硬朗不够直接。
想了一下,这在我看来真的是极速12f的直接对手,用完之后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