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笔者眼中的众生相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还是想描述一下。 对于经济能力或者打球经验比较充足的球友来说,基本上都浸淫于以绿厂为主的三大牌、老拍、高端甚至是旗舰中,多少有点睥睨当下争了个你死我活的中端以及二线市场,仿佛主不在乎。 对于水平没那么高的球友来说,大牌的中端、二线的高端、自主品牌的新品则都在追,比谁家用的材料更新、对标更清晰、性能更还原,只要突出一个性价比,那么同质化的东西再多也无动于衷。 大家说实话,最近打过多少100zz、弓11p、50T超细中杆的出品了?当然,笔者今天要说的一把拍子其实也是借鉴了二姐夫的,但是有的时候做东西出来成品的感觉,真的不应该是结构和材料的排列组合。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57g,平衡点316mm,7.0mm中杆,30T级别材质,长222mm,硬度适中,薄翼盒式小拍框,76孔线床,全线槽,质保30磅,穿线24-26lbs VBS70。 这是川崎雷蛇系列面世后的初代产品,但看上去观感并不脱节,相信也是2018年前后的设计,观感较为协调,而且因为同样是黄黑色小拍框的配置,我曾一度想起来NF1000z,当然后者是拍头黄两翼黑的样式。不过,这回川崎的漆水贴纸质量就不敢恭维了,也许是年代久远导致了脆化,不然这把拍子很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瑕疵——这是我从友人手中收来的,按照我对他水平的认识不太可能会出现撞拍的情况——如果真的撞了就另说。 对标二姐夫有啥好稀奇的,毕竟去年川崎一时的爆款雷蛇1916也是用的二姐夫拍框,说起来还是雷蛇16的晚辈。但我说的对标,不只是部分元素的借鉴,而是整体的靠拢。重,是除了小拍框以外大多数人对二姐夫的印象。以这把拍子为例,去底后平衡点高达316mm,哪怕是对于一把4U规格的器材来说这个挥重都是相当炸裂了。 我很庆幸,雷蛇16并没有把中杆硬度做得太高,因此在上手球中它的借力感和驱动感都十分明显,不至于筛掉绝大部分发力水平不完备的球友,对他们来说仍然能体验得到二姐夫拍框的曼妙之处——聚力感。这种聚力感哪怕是在高远球中都是能够被识别到的,非常有特征性。 虽然去年的1916获得了部分的成功,也验证了二姐夫框型的低风阻在构建速度拍中依然有部分优势的命题,但对雷蛇16来说,它只有帮助,而没有颠覆性的作用。 有一说一,当前拍子的挥速受制于挥重是不可能变快的,而且小拍框的小容错率在双打中较为致命,不过出球的稳定感还是能让我在混双中从容面对平抽挡,哪怕不能像平常用速度拍那样以快打快,不过接一拍挡近网,或者接一拍分边,对于试用当天主打混双的笔者来说,还是能够在更长的反应时间中获得良好的应对体验。 最一开始没适应的时候,拍子极强的下压感让我经常打下网,而在身体活动开来后,更集中的发力就直接打开了雷蛇16的威力开关,后场的下压极具信心。而且,哪怕16也只是用了30T级别的材质,在进攻和下压的感觉上它比1916以及辐射V都来得高级。在VBS70线的不利因素下,雷蛇16打中甜区的感觉依然非常炸裂,是那种能溢出的输出来顶着卸力感打出一拍极具分量的下压的感觉。跟二姐夫的上限当然没法比,但那种原汁原味的下压感,确实值得拥有。同时因为或是重量或是硬度上的再均衡,雷蛇16的连贯能确实更强。 防守方面,不必赘述,自然也会比原版更容易实现接杀防守和摆脱被动,但依然会因为挥重和小拍框来掣肘使用者的发挥。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那不是跟当下各种代工厂模式的对标品一样吗?不,不是这种感觉。就好比弓IS之于弓Z,ISP之于ZSP,这是小弟与大哥的关系,而并非大哥和大哥替身的关系。在我看来,没有可以模仿成品的性能,而是采用了低级别材料进行神似且形似的调教,来获得同样味道的产品,是比扎堆采用更高级别的材料去刻意构建与原版仅存在些许打感差异的产品,更加有趣的做法。 川崎在雷蛇16上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也许也提醒了我要破除我对材料的迷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