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文章发自中羽在线,转载请保留出处和作者!
双刃10,2015年上市;双刃10LT,2018年上市。两款球拍的规格并不重叠,3年的时间上市时间差距,想必二者的差异肯定不仅停留在重量上。
实际上,双刃10LT更多会在双打赛场上出现,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郑思维在东奥周期就一度用双刃10lt,中间还经历了一段伤退。中羽评分还不过9,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把球拍有点东西。
参数:4UG5,去底,使用状态总重88.81g,平衡点308mm,中杆长210mm,硬度中高,双面异形框,76孔线床,9-3点线槽,质保26磅,穿线24-26lbs XB68。
除了双刃6以外,这是最戳笔者审美的一把双刃了。球拍整体也还是双刃系列的那套设计范式,图案对称但是球拍两边颜色不一样,拍框两翼也用正手区和反手区进行了标识用以区别。尽管DZS占到了白色的便宜,D9则以洋红色骚出天际,但是D10LT的荧光黄和玫红有更加点睛的外观提升效果,辨识度很高而且色差非常醒目。可惜的是漆水强度非常低,很容易造成磕碰掉漆,以至于二手市场上一把无暇的双刃10lt非常少见,价格水平也居高不下。
球拍上手还比较轻,整体挥拍的感受其实跟老早之前的双刃9有点像。这时候笔者就又想起双面异形框当年产生的争议了,我想反面破风的效果可能在较重的版本上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对于像10lt这样轻量化本来就挥速快的球拍来说,盒式那多出来的一点点风阻真的影响不大。有一说是破风部分的锐利处内嵌了一条金属丝用以提高拍面反面的反弹性能,连护线管都是特制的。也不能说没用,当笔者把全系列都体验了之后,双面反差感最明显的是双刃7,只不过用正反面的特性不同采用不同握拍方式去处理来球有点得不偿失,作为使用者用到后面肯定也会放弃坚持采用提倡的握拍方向的。
球拍搭配了XB68之后,上手球十分好打,甜区规律拍面大,挥拍迅速发力顺畅,中杆的形变量虽然不大但也很愿意给出弹性,对拉高远球的过程十分舒适,说不上糖水但十分低负荷,已经可以保证它的摸鱼潜质了。
双刃的高端系列目前还没有5U的规格,那10lt就是目前最快的一个型号,比D9更快。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文提到的低风阻、低挥重和硬调教,出球响应快抢点靠前,另一方面则是更长的握把仍然有利于使用者通过上调握把位置缩小挥拍时的力矩来进一步提高灵活度。可以说,球拍的平抽挡表现是很不符合双刃系列“平衡”的印象的,直接踏入了速度拍的范畴,冲抢有威胁能连贯。
DR碳素也确实弹,不久前用的1000z、金豆腐和双刃10lt都会让我产生相同的感慨,而D10LT天生适合短促发力的球拍在这一点上更能体现出当年这种新材料的优势。等遇到了处理起来比较被动的球时,这种整体比较高的弹性就会发挥出救命的效果,低位反手区一拍发力能更好打到对方后场,手感好的时候拿点高一点直接反手抽一拍靠近边线的直线球路还有直接得分的可能。
D10lt的网口小球表现不算令人印象深刻,缺少扎实的感觉,单纯的搓勾放对笔者来说还是会容易弹高,但更灵活的身段允许我把推球的手法隐藏好,抢接发滑拍推底角的效果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比起做球,如果能够在网口抢到相对高一点的击球点那肯定还是仪姐扑压一拍效果更好,在后场有大佬帮我输出的情况下,我在前场的补刀可以打得非常省心。
这把球拍在后场的输出能力,则还是以连贯为主。没错,尽管力量传导较为顺畅的它在笔者获得充分发力机会时确实能打出具有良好音响效果的高球速下压,会让我体验到愉悦的反馈,但从杀球的分量上说还是差了一点力度,出球快但并不算难接,穿透力比我想象中差一点。不过这时我也发现了,双刃10跟NF800共通的是,LT版本的硬度提升了,这对于补强球拍由于重量丢失导致的出球威力是有效的,不过NF800LT会因此提高部分使用门槛,而双刃10lt并没有难用多少。
对笔者来说,这是越用越爽的一把高端拍,竞技表现并不差,当然对于它没能获得高分我也理解,毕竟身体太孱弱了,发生碰撞轻则掉漆重则断裂,还经常有塌陷、裂痕现象,这种损耗也确实不是一般消费者能承受的。
|